首页 > 古籍 > 战国策 > 9至16卷 >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战国策

《战国策》9至16卷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战国策》章节目录: 《1至8卷》 《9至16卷》 《17至24卷》 《25至33卷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书籍:战国策章节:9至16卷更新时间:2017-03-08
《战国策》卷十三齐策六(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提要】说服了他人,征服了他人的人心,足以解累卵之危,足以救民于水火之中。鲁仲连面对难以攻克的顽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忽而赞扬、忽而威胁,用千古伟业、英雄威名来激发敌将的豪情,用忍一时耻辱,建万世功业的策略来诱导敌将的行动,鲁仲连的这段说辞,已成为千古名篇。
【原文】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不下。齐田单以即墨破燕,杀骑劫。
初,燕将攻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鲁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遣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王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今死生荣辱,尊卑贵贱,此其一时也。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
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之形危。且弃南阳,断右壤,存济北,计必为之。今楚、魏交退,燕救不至,齐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弊,即臣见公之不能得也。齐必决之于聊城,公无再计。彼燕国大乱,君臣过计,上下迷感,栗腹以百万之众,五折于外,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戮,公闻之乎?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见于天下矣。
“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於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
“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桔,辱身也。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终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曹沫为鲁君将,三战三北,而丧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离陈,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去三北之耻,退而与鲁君计也,曹子以为遭。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颜色不变,而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丧,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信吴、楚,传名后世。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节,死小耻也,以为杀身绝世,功名不立,非知也。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终身之名;除感忽之耻,而立累世之功。故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敝也。公其图之!”
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到读而去。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
【译文】燕国攻打齐国,夺取了七十多座城,只有莒和即墨两地保存下来。齐将田单就以即墨为据点大败燕军,杀死燕将骑劫。
当初,有位燕将攻占了聊城,可是却被人在燕王那里进了谗言,这位燕将害怕会被处死,就死守在聊城不敢回国。齐将田单为收复聊城,打了一年多,将士死伤累累,可聊城仍然岿然不动。
齐国谋臣鲁仲连就写了一封信,绑在箭杆上,射到城内,信中这样对燕将讲:“我听说,智者不去做违背时势、有损利益的事,勇士不去做害怕死去而毁掉荣誉的事,忠臣总是处处为君王着想而后才想到自己。现在将军竟因一时的激愤,而不顾燕王失去一位大臣,这不是忠臣所为;城破身死,威名不会在齐国传播,这不是勇士的举动;战功废弃,英名埋没,后人不会称道,这不是聪明人的举动。因此,明智的人不会踌躇不决,勇敢的人不会贪生怕死,如今生死荣辱、尊卑贵贱,都取决于一时的当机立断,希望将军能够三思而行,不要与普通人一般见识。
而且楚国进攻南阳、魏国进逼平陆,齐国压根就没有分兵拒击的意思,认为失去南阳之害,不及攻取聊城之利,所以一心一意攻打聊城。如今秦王出兵助齐,魏国再不敢出兵平陆;秦齐连横之势已定,楚国此刻岌岌可危。何况即便弃南阳、失平陆,只要能保全聊城之地,齐国也会一意孤行,在所不惜。如今楚、魏先后退兵,可燕国的援军仍然毫无消息,齐国既没有了外患,就会与你相持下去直至最终定出成败。一年之后,我恐怕就见不到将军之面了。
总之,攻取聊城是秦国既定不变的方略,你切莫举棋不定。将军知道吗?目下燕国内乱,君臣失措,上下惶惑。燕将栗腹率领百万军队进攻赵国,却屡战屡败,燕国本是万乘强国,却被赵国围困。土地被掠夺,国君遭困厄,为天下诸侯耻笑。现在,大臣不足以倚仗,兵祸连连,国难深重,民心涣散。燕王正处在心惊胆战、孤立无援的境地,而你却能指挥早已疲惫不堪的聊城子民,抗拒整个齐国的兵马,已历一年,聊城现今仍安如磬石,将军确如墨翟一般善于攻守;士兵们饥饿到食人肉炊人骨的地步,而始终没有背弃你的想法,你确如孙膑、吴起一样善于用兵。就凭这两条,将军足可成名于天下!
因此,我替你打算,不如罢兵休斗,保全车仗甲胃,回国向燕王复命,他一定会很高兴。燕国的官吏子民见到你,会如同见到父母一般敬爱热情,新朋故交会抓着你的胳膊赞扬将军的赫赫战功,这样将军就会名扬天下。然后,将军上可辅佐国君,统制群臣;下可存恤百姓,奉养说客;矫正国弊,改革陋俗,完全能够建立更大的功名。如果将军不愿回去,是否能考虑一下抛弃世俗的成见,隐居于齐呢?我会让齐王赐你封地,与秦国的魏冉、商鞅般富有,代代相袭,与齐并存,这是另一条出路。这两者,一是扬名当世;一是富贵安逸,希望你慎重考虑,选择其中一种。
我还听说过于看重小节,难以建树大功;不堪忍受小辱,难以成就威名。从前管仲弯弓射中桓公的带钩,这是篡逆作乱;不能为公子纠死义,这是贪生惜命;身陷囚笼,这是奇耻大辱。有了这三种行径,虽乡民野老也不会与之交往,君主也不会以之为臣。如果管仲因此困辱抑制自己的志向,不再出仕,以卑贱的劳作辱没一生。可是他却在身兼三种恶行的情况下,执掌齐国政事,扶正天下,九次召集诸侯会盟,使桓公得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自己也名满天下,光耀邻邦。
曹沫是鲁国的将军,三战三败,失地千里。如果他发誓永远不离开疆场,不顾后果一意孤行,他一定会战死沙场,那就不过是一个丧师身殁的败将而已。这样一来,就不能称为勇士;功名淹没,不能算是聪明。可是,他能隐忍三次败北的耻辱,与庄公重新谋划。齐桓公威服天下之后,召集诸侯会盟,曹沫就凭着一柄宝剑,在祭坛之上劫持桓公,从容不迫,义正辞严,一朝收回失地,天下为之震动。他的威名更远播吴楚而名重后世。以上说的管仲、曹沫两个人,并不是不能遵行小节,为小耻而死,只是他们认为功名未立,壮志未酬,愤而求死是不明智的做法。所以才决定抛弃愤恨之心,成就一生的功名;忍受一时耻辱,建立万世功业。他们的功业可与三王争高低,声名可与天地共短长,愿将军三思而后行!”
燕将深为折服,答复鲁仲连说:“谨遵先生之命。”于是,背着兵器撤军回国。因此说,解除齐兵对聊城的围困,使百姓免遭刀兵之祸,全是鲁仲连的功劳呀!
【评析】鲁仲连的游说令人顿生豪气、让人为之动容、折服。他非常善于调动人的情感,既善于分析形势,以时局胁迫燕将就范,又善于激发男人心灵深处的英雄豪情和凌云壮志,以高尚的事物打动燕将。
一开始鲁仲连就单刀直入,抓住燕将死守聊城不敢回国的根本原因不放,指出燕将不要因为谗言造成的一时激愤而失去太多。紧接着用事实指出齐国一定会非要要攻下聊城不可,以此打消燕将的侥幸心理,用武力威胁燕将必须放弃守城。威胁完之后,又夸奖燕将如同墨翟、孙膑、吴起一般,让他心生欣慰、踌躇满志,并且指出了燕将班师回国后的美好前景。最后,他用管仲、曹沫的非凡事迹和英雄壮举,再一次地说明了忍小辱、成大功的必要性,再一次激荡起燕将心中成大业、立大功的雄心壮志。整个游说过程不仅极具说服力,而且形式上非常的壮美,情感上让人激情荡漾、极富感染力。古人具有这般厉害的口才,生为后来者,我们只有勤学苦练,方能对得起我们的祖宗啊!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相关文章

  • 知人》原文翻译 - - 《反经》上卷 - - 臣闻主将之法,务览英雄之心。然人未易知,知人未易。汉光武,聪听之主也,谬于庞萌;曹孟德,知人之哲也,弊于张邈。何则?夫物类者,世之所惑乱也。故曰:狙者类智而非智也,(狙,音自舒反。慢也...
  • 敬慎》原文翻译 - - 《说苑》前10卷 - -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中庸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能慎其独也。”谚曰:“诚无垢,思无辱。”夫不诚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诗曰:&ldq...
  • 蠢女连贵》原文翻译 - - 《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 - - 雍正丙午丁未间,有流民乞食过崔庄,夫妇并病疫。将死时,持券哀呼于市,愿一幼女卖为婢,而以卖价买二棺。先祖母张太夫人为葬其夫妇,而收养其女,名之连贵。其券署父张立,母黄氏,而不著籍...
  • 丽江纪略》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丽江名山牯冈、辇果,俱与腊罗相近。  东北界。  胡股、必烈,俱丽江北界番名。甲戌岁(公元1634年),先有必烈部下管鹰犬部落,得罪必烈番主,遁居界上,剽窃为害。其北胡股贩商,与西北大宝...
  • 滇游日记二十》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二十二日晨餐后,弘辨具骑候行,余力辞之。遂同通事就道,以一人担轻装从,而重者姑寄寺中,拟复从此返也。十里,过圣峰寺。越西支之脊而西,共四里,过放光寺,入录其藏经、圣谕。僧留茶,不暇...
  • 第六十九回 弄小巧用借剑杀人 觉大限吞生金自逝》原文翻译 - - 《红楼梦》后60回 - - 话说尤二姐听了凤姐之言,感谢不尽,只得跟了他来。尤氏那边怎好不过来的,少不得也过来跟着凤姐去回,方是大礼。凤姐笑说:“你只别说话,等我去说。”尤氏道:“这个自...
  • 钦士》原文翻译 - - 《抱朴子》外篇 - - 抱朴子曰:由余在戎, 而秦穆惟忧. 楚杀得臣, 而晋文乃喜. 乐毅出而燕坏, 种蠡入而越霸. 破国亡家, 失士者也. 岂徒有之者重, 无之者轻而已哉! 柳惠之墓, 犹挫元寇之锐, 况於...
  • 渔父》原文翻译 - - 《庄子》杂篇 - -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 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 残疾婿》原文翻译 - - 《笑林广记》形体部 - - 残疾婿 一家有三婿,俱带残疾。长是瘌痢,次淌鼻脓,又次患疯癫。翁一日请客,三婿在座,恐其各露本相,观瞻不雅,嘱咐俱要收敛。三人唯唯。至中席,各人忍耐不住。长婿曰:“适从山上...
  • 左氏书事》原文翻译 - - 《容斋随笔》150章 - - 《左传》书晋惠公背秦穆公事曰:“晋侯之入也,秦穆姬属贾君焉,且曰,尽纳群公子。晋侯烝于贾君,又不纳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
  • 李处全的诗词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宋词》200章 - - 李处全 水调歌头(丁丑岁,吴门为外舅蒋宣卿寿) 金节照南国,画戟壮陪都。严谯鼓角霜晓,雄胜压全吴。葱茜采香古径,缥缈折梅新奏,春事早关渠。谁识使君意,行乐与民俱。 披绣幌,薰宝篆,引...
  • 本纪第四十三·顺帝六》原文翻译 - - 《元史》50章 - - 十三年春正月庚午朔,用帝师请,释放在京罪囚。以中书添设平章政事哈麻为平章政事,参知政事悟良哈台为右丞,参知政事乌古孙良桢为左丞。诏印造中统元宝交钞一百九十万锭、至元钞一...
  • 曾艵传》原文翻译 - - 《宋史》450章 - - 曾古心字仲常,是中书舍人曾巩的孙子。曾古心补太学内舍生,因父亲任郊社斋郎,累官司农丞、通判温州,停留在越州。   建炎三年(1129),金人攻陷越州,以琶八为主帅,约定早晨城中文...
  • 杂传第三十四》原文翻译 - - 《新五代史》50章 - - ○赵在礼   赵在礼,字干臣,涿州人也。少事刘仁恭为军校,仁恭遣佐其子守文袭取沧州,其后守文为其弟守光所杀,在礼乃奔于晋。庄宗时,为效节指挥使,将魏兵戍瓦桥关。还至贝州,军士...
  • 列传第八十七 姚独孤顾韦段吕许薛李》原文翻译 - - 《新唐书》200章 - - 姚南仲,华州下邽人。乾元初,擢制科,授太子校书。迁累右补阙。大历十年,独孤皇后崩,代宗悼痛,诏近城为陵,以朝夕临望。南仲上疏曰:“臣闻人臣宅于家,帝王宅于国。长安乃祖宗所宅,...
  • 韦睿传(附韦正等传)》原文翻译 - - 《梁书》50章 - -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自汉代丞相杜贤之后,世代为三辅地区的显姓。祖父杜云,避吏隐于长安南山。宋武帝入关,以太尉掾征,不就。伯父祖征,宋朝末年为光禄勋。父祖归,宁远长史。韦睿...
  • 李兼、李翱、王鲁的诗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唐诗》900章 - - 卷八百七十三 卷873_1 《题洛阳县壁》李兼 猾吏畏服,县妖破胆。 好录政声,闻于御览。 卷873_2 《题书卷后语》杜兼 倩俸写来手自校,汝曹读之知圣道,坠之鬻之为不孝。 卷873_3 《...
  • 吴融的诗》原文翻译 - - 《全唐诗》700章 - - 全唐诗卷六百八十五 卷685_1 《花村六韵》吴融 地胜非离郭,花深故号村。 已怜梁雪重,仍愧楚云繁。 山近当吟冷,泉高入梦喧。 依稀小有洞,邂逅武陵源。 月好频移座,风轻莫闭门。 ...
  • 西瓜的功效与作用》原文翻译 - - 《本草纲目》果部 - - 西瓜 释名 寒瓜 气味 (皮)甘、凉、无毒。 主治 主治 1、口舌生疮。用西瓜皮烧过,研末,放口内含噙。 2、闪挫腰痛。用西瓜青皮阴干,研为末,盐酒调服三钱。 3、食瓜过多,人感适...
  • 榧实的功效与作用》原文翻译 - - 《本草纲目》果部 - - 榧实 释名 赤果、玉榧、玉山果。 气味 甘、平、涩、无毒。 主治 1、杀体内寄生虫。用榧子一百枚,去皮,炒熟吃。胃弱的人,用量减半。 2、令发不落。用榧子三个、胡桃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