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代诗人 > 曾廉的诗 > 蝶恋花·碧绿清溪映绣户原文及翻译赏析

蝶恋花·碧绿清溪映绣户

朝代:清代诗人:曾廉时间:2019-08-24
碧绿清溪映绣户。三四酒徒,欢笑摇船去。当日醉眠横股处。桃花十里遮无路。
楼上湘帘楼下树。树影数寻,护得高楼住。袅袅秋风天未曙。打楼落叶纷如雨。

诗人曾廉资料

蝶恋花·碧绿清溪映绣户作者曾廉

曾廉,字伯隅,湖南宝庆邵阳县今湖南邵东县石牛山人。3岁就能沿街招牌、对联,10岁能属文,15岁而为《田家杂兴赋》,20岁考入县学,后选入岳麓书院。课余,常向书店求借典籍,傍柜阅览,片刻读完乙店主试问书中内..... 查看详情>>

曾廉古诗词作品: 《浣溪纱·送别》 《念奴娇·郁金堂置酒》 《满江红·咏古》 《念奴娇·棣园石台置酒望康山》 《虞美人·相思》 《鹊桥仙·小照》 《江亭怨·邂逅》 《画堂春·小院》 《扑蝴蝶·游春》 《减字木兰花·李帝庙

蝶恋花·碧绿清溪映绣户原文及翻译赏析

蝶恋花·碧绿清溪映绣户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出桂林西郭十里见一山山半一洞正圆如镜东西通彻可以径达较他洞尤奇记以诗》 - - 邓廷桢 - - 桂林山故奇,洞穴不胜纪。昨游皆山堂,时见一斑耳。今日出西郭,逶迤可十里。一峰傍马头,谽谺豁然启。有如奁中镜,光莹达表里。又如碑上穿,肉好致圆美。般倕纵神巧,未必能办此。毋乃五丁蛇,破石贯首尾。我顾不谓尔,西河有仙使。八万修月户,七宝日料理。游戏及兹山,馀力弄谲诡。若种桂之...
  • 古诗《迎春日赠林维周》 - - 龚鼎孳 - - 春到长安柳欲丝,羡君年少纵金羁。红楼白苧人初醉,妒杀五陵游冶儿。
  • 古诗《兰亭书事·苍岸古木霭烟萝》 - - 释绍嵩 - - 苍岸古木霭烟萝,风俗犹闻晋永和。绿树碧檐相掩映,青鞋黄帽饱经过。还缘世遇兵戈闹,颇觉闲消日月多。盘礴幽窗觅诗处,月明天色白连河。
  • 古诗《孟子·如何年稍长》 - - 林同 - - 如何年稍长,汲汲子思师。知是为儿日,三迁感母慈。
  • 古诗《春日游惠山·短策时寻句》 - - 孙一元 - - 短策时寻句,高怀自领春。山禽莫相避,我是住山人。
  • 古诗《古稀·朔风吹帽叹华颠》 - - 张中行 - - 朔风吹帽叹华颠,漫与黄花忆盛年。随月自游金薤馆,爱莲人在木兰船。湖山旧雨常为伴,纸墨新情剧可怜。屎溺乾元参欲透,玄功尚阙祖师禅。
  • 古诗《忆鹤林即休翁》 - - 萨都剌 - - 城南鹤林寺,幽境脱尘烦。地僻藤花落,窗虚贝叶翻。池塘浮野鸭,竹树挂山猿。病起借禅榻,高眠避市喧。
  • 古诗《过田我在鹤墅》 - - 袁宏道 - - 小窗低槛绿氤氲,门外车骑了不闻。五亩池台三亩宅,一停花竹两停云。蛮姬借引樽前笑,浊酒催舒面上纹。为语穷颠王老子,几人开口得如君。
  • 古诗《与粹之游支提九日仲宗以诗酒见寄次韵答之》 - - 李弥逊 - - 蛇径回环织女机,足间攲石碍云飞。西风短发欺乌帽,落日清尊走白衣。病眼逢山寒水净,妄心更事远烟微。扫除磊磈装怀地,为载千岩万壑归。
  • 古诗《分箔房联·树影悠悠花悄悄》 - - 金兆燕 - - 树影悠悠花悄悄;罗衫叶叶绣重重。
  • 古诗《次韵周畏知问讯城东梅坞》 - - 张栻 - - 春意新回庭树,角声莫起江城。更著水仙为伴,真成难弟难兄。
  • 古诗《哭王少文秀才》 - - 徐熥 - - 去年春暮禁烟寒,把酒看花共倚栏。此日花开君不见,黄垆相隔路漫漫。
  • 古诗《莼·暮春淳菜长》 - - 屈大均 - - 暮春淳菜长,半出湘湖水。水浅叶生多,不见茎茎紫。
  • 古诗《秋雨怀山中人》 - - 王邦畿 - - 葭菼日以长,袅袅在中阿。之子何为者,秋来不我过。雁声悲远陌,云气暗长河。好护山中桂,今年风雨多。
  • 古诗《较试将毕呈彦衡察院上官》 - - 韦骧 - - 当年京口望清尘,德论于今想记频。何幸上庠参较艺,又依高鉴免遗珍。下帷昼寂霜威敛,挥麈宵寒月色新。早晚奏名归驶迅,九衢多少避骢人。
  • 古诗《七夕·客里身同不系舟》 - - 田翠竹 - - 客里身同不系舟,依人心绪怕登楼。关山万里惊兵马,云汉双星会女牛。玉露明朝方是泪,银河此夕不知秋。欢情自古年年有,何用相看两地愁。
  • 古诗《道宫·千年兴废地》 - - 释斯植 - - 千年兴废地,仙诀字犹存。露重云生树,坛空月到门。心清无外事,静极是真源。此境非凡世,何人与续言。
  • 古诗《荷花·优昙宝树作香林》 - - 李石 - - 优昙宝树作香林,佛面辉光紫磨金。 峰顶莲花高十丈,便敷妙座出花心。
  • 古诗《减字木兰花·不如知止》 - - 沈瀛 - - 不如知止。看尽世间无可喜。心热生风。王老门前问仲通。 六经如酒。一句中人仁者寿。仁道伊何。要处还他静处多。
  • 古诗《即事·古人一念感而通》 - - 刘克庄 - - 古人一念感而通,不待焚巫际雨工。 汤反诸身防六事,汉移其咎责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