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元代诗人 > 方回的诗 > 清湖早春·晓窗初起望春云原文及翻译赏析

清湖早春·晓窗初起望春云

朝代:元代诗人:方回时间:2023-04-06
晓窗初起望春云,天色阴晴未十分。
小雨漫空浑不觉,平湖点点见圆纹。

诗人方回资料

清湖早春·晓窗初起望春云作者方回

方回(1227-1305),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字万里。徽州歙县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 查看详情>>

方回古诗词作品: 《别秀亭·七载专城閒五载》 《清江濯手·属镂愤气已销平》 《送赵仁则官满西归》 《俞鉴山月歌》 《生日·势途勇退似差贤》 《送陈正之·昔在东原北》 《清湖早春·岸边老树柳犹枯》 《生日后三朝又书》 《孚舟亭新成赋十绝》 《松下茅屋图

清湖早春·晓窗初起望春云原文及翻译赏析

清湖早春·晓窗初起望春云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梅花坞·环植寒梅处》 - - 袁枚 - - 环植寒梅处,横斜画阁东。一轮明月照,满树白云空。春到孤亭上,香闻大雪中。要他花掩映,新制石屏风。
  • 古诗《题日本周护上人牧隐诗卷》 - - 成石璘 - - 操纵曾知在索头,犯人苗稼更何忧。清泉丰草随饥渴,细雨斜风任去留。
  • 古诗《么·常记得碧梧桐阴下立》 - - 白朴 - - 常记得碧梧桐阴下立。红牙箸手中敲。他笑整缕金衣。舞按霓裳乐。
  • 古诗《九日繁台·穷秋避地兼逢节》 - - 李梦阳 - - 穷秋避地兼逢节,圹野无山且上台。江汉雁惊番北叫,太行河断却东来。羁栖叹世深难醉,病起思乡老易催。闰月有期还发兴,菊花晚暮莫愁开。
  • 古诗《好事近·题画》 - - 李符 - - 梦里旧池塘,绿遍芊芊芳草。鸳径无人行处,更不闻啼鸟。冷香点地锦模糊,凤子会寻到。长日东风吹过,只乱红难扫。
  • 古诗《悼亡夫·一曲离鸾泪暗弹》 - - 费墨娟 - - 一曲离鸾泪暗弹,何堪今日影成单?伤心记得当年事,月夕花晨共倚栏。
  • 古诗《蕲州别友·客中逢客上夷陵》 - - 柴望 - - 客中逢客上夷陵,辗转凄凉睡不成。无酒送君之远道,有谁吹角向江城。白发乱生人渐老,青灯相对雨无情。诘朝共发蕲州路,知到江山更几程。
  • 古诗《九日登千佛山寺》 - - 边贡 - - 南山空崒嵂,野老倦登临。城郭千年迹,云霄万里心。夕阴涵积水,风叶下长林。短发新来白,黄花不可簪。
  • 古诗《韩愈·未有子之孝》 - - 林同 - - 未有子之孝,而公不用情。大书甄济传,更作董生行。
  • 古诗《西域河中十咏》 - - 耶律楚材 - - 寂寞河中府,西流绿水倾。冲风磨旧麦,悬碓杵新粳。春月花浑谢,冬天草再生。优游聊卒岁,更不望归程。
  • 古诗《题山水障·王孙妙思夺化工》 - - 李汛 - - 王孙妙思夺化工,尽收丘壑藏心胸。醉来倾倒玉壶墨,洒向鹅溪作秋色。湿云初起山翠新,回风不断波粼粼。石梁烟外转萧瑟,薜萝掩映幽人宅。逍遥二老晚风馀,沿溪散步飘轻裾。翩然与鹤立松下,彷佛当年避秦者。人间旧路杳无踪,云深不遣渔郎通。君不见秦家鹿走楚蛇断,沧海桑田几兴叹。惟有...
  • 古诗《登基隆山·山静斜阳冷》 - - 潘骏章 - - 山静斜阳冷,松寒欲化龙。洪涛时在耳,零落几声钟。
  • 古诗《送菊蒋懋功·金葩耀素节》 - - 李之世 - - 金葩耀素节,的□吐奇姿。绚云被灼灼,溥露宛垂垂。对此娱芳辰,眷言赠故知。朝荐君子堂,百卉竞葳蕤。宁知岁寒心,忻赏必于兹。
  • 古诗《投道一师兰若宿》 - - 王维 - - 一公栖太白,高顶出风烟。梵流诸壑遍,花雨一峰偏。迹为无心隐,名因立教传。鸟来还语法,客去更安禅。昼涉松路尽,暮投兰若边。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向是云霞里,今成枕席前。岂唯暂留宿,服事将穷年。...
  • 古诗《同昌甫陪朱虞卿约尹郑二士饮食艮堂》 - - 韩淲 - - 到处逢春酌,闲吟过此生。落花亭上饮,芳草岸边行。我亦非无兴,人应不负情。风光共流转,楼外远山明。
  • 古诗《踏莎行·梦后》 - - 常燕生 - - 梦里惊秋,醒来记恨。心中有话无人问。世间常是不由人,算来此事原无分。几载光阴,千行书信。赚伊多少无端闷。不将锦字写离愁,怕读了秋心更甚。
  • 古诗《醉公子·香囊垂绣凤》 - - 秦昌焯 - - 香囊垂绣凤。是妾儿时弄。微物何足珍。怜他伴妾身。红绵著在里。扣上同心缕。一缕一相思。数来千万丝。
  • 古诗《绝句·嗟哉古诗人》 - - 祝廷华 - - 嗟哉古诗人,大半以诗死。知公未死时,也曾先祭此。
  • 古诗《题绍兴焕文阁》 - - 唐文若 - - 山光水色借春妍,登尽参差下九天。 共看玉泉香案吏,重来点检白云篇。
  • 古诗《寄刘凝远峦·少陵衣钵在涪翁》 - - 赵蕃 - - 少陵衣钵在涪翁,传述东莱得正宗。 闻道曾经亲授记,不求印可谁更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