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代诗人 > 方岳的诗 > 清明·何哉清明乃尔愁原文及翻译赏析

清明·何哉清明乃尔愁

朝代:宋代诗人:方岳时间:2017-12-04
何哉清明乃尔愁,雨声中间花事休。
一春留春不肯住,况无酒与春相酬。
墙头笋已吹成竹,夺我斋厨苍玉束。
满床书卷为不平,亦怨秋崖长负腹。

诗人方岳资料

清明·何哉清明乃尔愁作者方岳

方岳(1199~1262),南宋诗人、词人。字巨山,字元善,号秋崖,又号菊田。徽州祁门(今属安徽)人,一说台州宁海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 查看详情>>

方岳古诗词作品: 《三禽言·不如归》 《清明日舟次吴门》 《山中·溪村杨柳好藏鸦》 《山行·住世间须出世间》 《次韵山居·孤亭危受众峰朝》 《次韵叶兄云崖》 《瓜洲晚渡·天地中间一叶舟》 《次韵程兄投赠》 《守邵阳·吾道一而已》 《道中即事·春泥滑滑欲溅裾

清明·何哉清明乃尔愁原文及翻译赏析

清明·何哉清明乃尔愁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点绛唇·桐花》 - - 叶申芗 - - 清露晨流,新桐花吐清明到。碧鲜紫俏。待殿春风好。好洁倪迂,日洗真堪笑。春深了。残英莫扫。留饲相思鸟。
  • 古诗《送王广渊司门出守绛州》 - - 苏颂 - - 仕宦人言为郡乐,名藩古有绛台雄。居园幽绝刻樊记,分国盛强歌晋风。历览胜游千骑上,坐颁仁政两河中。当年谁似高门庆,五守同时閒望隆。
  • 古诗《分得长安此去欲何依七韵送俞子宜》 - - 黄衷 - - 郭门临祖道,晓旭动花光。似君去时面,眉间佳气黄。兼程发湘水,计日见江乡。拜庆高堂上,春风萱草长。
  • 古诗《漫书呈几复·秋虫振羽惊寒梦》 - - 黄庭坚 - - 秋虫振羽惊寒梦,河汉西斜夜独兴。欲罢不能呼子起,新凉宜近读书灯。
  • 古诗《秋夕同阮坚之潘景升泛月胥门江上》 - - 邓云霄 - - 出郭清尊散夕阴,蒹葭凫雁自萧森。德星正聚真人气,明月如窥吏隐心。对酒雄风舒阮啸,悲秋良夜称潘吟。仙槎一水堪乘兴,此际扁舟意转深。
  • 古诗《独酌谣·愚夫子不招》 - - 吴士矩 - - 愚夫子不招。
  • 古诗《上元后夕·景物犹嘉夜》 - - 乾隆 - - 景物犹嘉夜,风光饯上元。踏桥传旧俗,擪笛按新翻。灯事行将懒,驹阴静可论。芳筵列远使,万里靖篱藩。
  • 古诗《入关故人别诗》 - - 王褒 - - 百年馀古树,千里暗黄尘。关山行就近,相看成远人。
  • 古诗《杨仲才挽诗·别意经时序》 - - 虞俦 - - 别意经时序,音书缺置邮。子来方问疾,傲吏已移舟。华屋生存处,佳城身后谋。望风怀执绋,老泪为君流。
  • 古诗《白鸟得蚊字·元驹曾号蚁》 - - 许廷壁 - - 元驹曾号蚁,白鸟亦称蚊。种本从鷏出,名还与鹭分。蝇头同取象,豹脚独成文。异论思巢睫,残碑记露筋。负山真有力,列市竞为群。雨陨常千点,雷轰忽一军。乍疑歌翯翯,讵意睹棼棼。除恶由来尽,何防毒草熏。...
  • 古诗《效阮公咏怀·朝出上东门》 - - 薛蕙 - - 朝出上东门,迢递望三川。修涂未能半,险阻屡迁延。征马立踟躇,徒旅念归旋。捷径不肯入,安用直如弦。㷀㷀罹苦辛,失路谁当怜。
  • 古诗《偈颂·道德五千言》 - - 释绍昙 - - 道德五千言,深明玄妙句。云门一字关,截断横陈路。十二峰前,危分险布。唤醒惺惺石上瞌睡主人公,握手评论,掀眉笑语。惊放寒梅一两花,漏泄先春,奔驰驿使。哑,寻香逐臭人无数。...
  • 古诗《过沈仁伯寓》 - - 宋荦 - - 同是他乡客,看君倍可怜。柴门寒背日,土灶静无烟。车马交游少,丹青岁月迁。骑驴暂相访,谈笑得悠然。
  • 古诗《李愚刘朐同传》 - - 王庭圭 - - 两公罢相由诸吏,提印驩呼颇自誇。因谓我曹当快活,月华门外听宣麻。
  • 古诗《津居杂述·闻人有忙事》 - - 梁鸿志 - - 闻人有忙事,侵晓尚篝灯。书似儿时味,心如定后僧。亦知文字障,终胜是非乘。此意凭谁语,风蝉未识冰。
  • 古诗《羊流店·言经羊傅里》 - - 夏孙桐 - - 言经羊傅里,千古思悠然。叠嶂依祠庙,清流绕墓田。策勋吴沼后,堕泪岘碑前。今日筹边事,谁能媲昔贤。
  • 古诗《濠上·庄生坐濠上》 - - 宋祁 - - 庄生坐濠上,下玩戏鱼躍。 鱼固不知人,人奚谓鱼乐。
  • 古诗《明发三衢·冲风破雨正愁人》 - - 杨万里 - - 冲风破雨正愁人,愁得心情没半分。 风处吹来好消息,诸峰放散夜来云。
  • 古诗《楚狂接舆夫妻》 - - 吴筠 - - 接舆耽冲玄,伉俪亦真逸。傲然辞征聘,耕绩代禄秩。 凤歌诫文宣,龙德遂隐密。一游峨嵋上,千载保灵术。
  • 古诗《吴安西馆赠从弟楚客》 - - 孟郊 - - 蒙笼杨柳馆,中有南风生。风生今为谁,湘客多远情。 孤枕楚水梦,独帆楚江程。觉来残恨深,尚与归路并。 玉匣五弦在,请君时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