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代诗人 > 窦叔向的诗 > 七夕·露盘花水望三星原文及翻译赏析

七夕·露盘花水望三星

朝代:唐代诗人:窦叔向时间:2017-04-12
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
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

诗人窦叔向资料

七夕·露盘花水望三星作者窦叔向

窦叔向(生卒年不详),字遗直,京兆(今陕西省扶风)人,唐代诗人,官员。唐代宗大历初年进士。 窦叔向出身官宦之家,父亲窦亶曾任同昌郡司马。大历初年,登进士第,以善作五言诗名于当时。少时与常衮为同窗挚友,常衮..... 查看详情>>

窦叔向古诗词作品: 《谒三闾庙》 《过宋氏五女旧居》 《过担石湖·晓发渔门戍》 《花发上林》 《早发金钩店寄奚十唐大二茂才》 《北固晚眺》 《奉使西还早发小涧馆寄卢滁州迈》 《酬李袁州嘉佑》 《秋砧送邑大夫》 《夏夜宿表兄话旧

七夕·露盘花水望三星原文及翻译赏析

七夕·露盘花水望三星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贺圣朝·小生上》 - - 佚名 - - 小生上:何幸身叨国戚。果然凤友鸾行。
  • 古诗《天门山·烟树连天远》 - - 舒岳祥 - - 烟树连天远,渔樵两地分。仙舟沧海路,僧锡石桥云。落日人行少,空村犬吠闻。谁知隐沦者,绝迹在人群。
  • 古诗《阮郎归·残冬风月未全寒》 - - 史承谦 - - 残冬风月未全寒,窗边梅蕊妍。一枝银蜡照芸编,此生无别缘。尘事减,远情牵,鱼书何处传?酒精香梦已都捐,无心忆少年。
  • 古诗《西河·江州琵琶》 - - 沈鹊应 - - 行复止归舟尚滞沙际。荻花瑟瑟夜江头,月明似水。未归反作送归人,临风愁杀居士。寻声问,幽寂地。哀弦一曲谁理。京华旧迹已茫然,铮铮又起。相逢一样可怜生,天涯沦落憔悴。萧娘暮洒老大泪。感当时司马情意。漫拨数声无俚。剩长歌写恨孤亭凭吊,千载悠悠伤心事。...
  • 古诗《宿迁度岁是夕风雨闻雷声》 - - 符锡 - - 书剑频年书远征,乾坤于我未忘情。怪来风雨寒更尽,卧听春雷第一声。
  • 古诗《赋得司马题桥得桥字五言六韵》 - - 华岭 - - 顿切封侯念,成都路一条。雄才堪破浪,壮志却题桥。谱牒青衫借,文章白眼骄。弃投寒士笔,为谢玉人箫。凤手伊谁负,虹腰许独标。临筇千古事,勋业果群超。
  • 古诗《归舟过桐江晚风不顺》 - - 王迈 - - 长江渺渺雨濛濛,自在扁舟一叶中。欲识此行无可意,往来俱被打头风。
  • 古诗《大奴曲·小小红毛兔》 - - 屈大均 - - 小小红毛兔,冬肥及野鸡。连朝亲射得,跃马黑河西。
  • 古诗《水龙吟·断肠重到江南》 - - 沈祖棻 - - 断肠重到江南,感时今已无馀泪。腥尘涨海,金钱迷夜,万家酣醉。劫后山川,眼中人物,伤心何世。叹收京梦醒,排阊路远,凭谁问,中兴计。还见惊烽红起,望关河危阑愁倚。黄昏渐近。苍茫无极,斜阳难系。漫念家园,荒田老屋,新丧故鬼。怕长安残局,神州沈陆,祇须臾事。...
  • 古诗《次韵刘元煇飞雪数片之作》 - - 方回 - - 六幕垂同冻不埃,舞霙呼我燕窗开。已从衣上霏微见,未肯檐前汗漫来。就砌拾看呵指笋,隔帘迎数斗妆梅。衰髯却怪全相似,且置閒愁拨蚁醅。
  • 古诗《七十自寿·怜才谁似郭公贤》 - - 林纾 - - 怜才谁似郭公贤,荐我名居诸老先。充隐本非真处士,辞征曾赋返游仙。头皮未送宁奇节,肝胆相亲似宿缘。此事不惟知己感,承平忆到德宗年。
  • 古诗《检点旧文·编残简断暗尘封》 - - 缪公恩 - - 编残简断暗尘封,话到丹铅梦亦慵。早识蠹鱼今日饱,何如买犊学为农。
  • 古诗《挽何梅孙·一生相见祇三年》 - - 郑孝胥 - - 一生相见祇三年,后有千秋付杳然。吾党已孤胡见夺,海滨欲老更无缘。卷怀独觉天民贵,讲学还怜士气坚。遗墨数行题岁尽,可堪追答向重泉。
  • 古诗《寄李潜夫·去去仙舟住处閒》 - - 黄裳 - - 去去仙舟住处閒,吴王台下虎邱山。日边孤客遥相忆,聚散空悲梦往还。
  • 古诗《赏梅十绝·蜜蜂蝴蝶未狂飞》 - - 邹浩 - - 蜜蜂蝴蝶未狂飞,蝼蚁仍难上冻枝。惟有青松一千丈,相看曾共岁寒时。
  • 古诗《望云岭自古北口五十里至岭上南北使者各置酒三盏乃行》 - - 彭汝砺 - - 白首功名意已阑,正如飞鸟倦知还。苍茫杳霭云深处,说是燕然旧勒山。
  • 古诗《招卓民表来白云寺》 - - 朱松 - - 剥啄浑无去客嗔,丁宁招唤只怀人。南风殿角凉如水,来洗眼前朱墨尘。
  • 古诗《题长乐县灵峰寺望日亭》 - - 林亦之 - - 云母江边有草亭,分明见得日头生。一村篱落更何处,此已无天只水声。
  • 古诗《冬夜不寐·宵柝迢迢警睡魔》 - - 姜特立 - - 宵柝迢迢警睡魔,静思甘分老林坡。 忍胞只有嵇康懒,扣角曾无甯戚歌。 不起妄心思世事,只将閒意养天和。 时人休说长生术,学才长生事转多。
  • 古诗《题杂书卷六言·若稽古至三万》 - - 刘克庄 - - 若稽古至三万,道德经亦五千。 俗学见皮肤止,圣处非口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