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代诗人 > 弘历的诗 > 食蔗居·自东上西谷原文及翻译赏析

食蔗居·自东上西谷

朝代:清代诗人:弘历时间:2023-04-08
自东上西谷,斯为食蔗尾。
至末益觉甘,名居实因此。
设西下东岭,路首必由是。
上下首尾间,无定乃定理。
一切有为法,如幻其言旨。

诗人弘历资料

食蔗居·自东上西谷作者弘历

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皇帝。世宗第四子。雍正十一年封和硕宝亲王。十三年八月嗣位,次年改元乾隆。 查看详情>>

弘历古诗词作品: 《独乐寺·高阁耸云红》 《静室口号·一岁之间偶一来》 《雨·彻夜问云薄》 《春·触目意訢訚》 《金山妙高台和苏轼韵》 《北郊礼成回跸御园即目成咏》 《月山·远岸高低列假山》 《命蠲缓福建各府州县钱粮诗以志事》 《留佳亭·西湖山居额留馀》 《澄虚榭·水榭额澄虚

食蔗居·自东上西谷原文及翻译赏析

食蔗居·自东上西谷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登城霞阁四叠旧作韵》 - - 弘历 - - 古实两孙邑,今为异姓衢。有誉三代直,足荅几年劬。蜀据怀远略,魏征韫永图。奈天不祚汉,惜地尽归吴。俎豆依然列,精神若可呼。历赓六十韵,别舫指姑苏。
  • 古诗《泣颜回·外》 - - 邵璨 - - 外:听说泪交颐。顿教人如醉如痴。同胞同气。怎知道死丧沟渠。我心中暗疑。恐那人错做了传来语。叹骨肉永诀哀伤。也难如兔死狐悲。
  • 古诗《高阳台·闻抱珠二妹将北上赋诗赠之意犹未尽复填此解。》 - - 俞庆曾 - - 风落梧桐,雨残蕉叶,替人写尽离愁。十栽论交,西风吹送行舟。绿窗生小同心伴,问何因去也难留。算从今忆远无言,倚遍楼头。阳关岂料频频唱,记三春花底,曾送人游。折柳河梁,者番细语绸缪。长安何处关山隔,梦长安路远无由。转沉吟明岁相逢,一日三秋。...
  • 古诗《方广道中半岭少憩次敬夫韵》 - - 林用中 - - 岭峻山高且息肩,芒鞋踏破野云烟。须臾直入上方去,又是乾坤一洞天。
  • 古诗《挽师鲁监郡·龙锦颁恩雨露馨》 - - 陶安 - - 龙锦颁恩雨露馨,西风吹得鬓星星。牧民遗泽流南土,开国殊勋起北庭。佳菊满轩闲酒案,甘棠随处荫碑铭。侯封大郡光泉壤,寂寞穷秋老泪零。
  • 古诗《已过武陵·记我出都门》 - - 郑珍 - - 记我出都门,榆柳未知春。行得山水绿,望家如隔邻。隔邻未即到,人情觉已亲。匪独人情亲,我亦爱我身。万里虽无功,生存还二人。风水见怜我,云日亦相因。监沅已去眼,几日铜江滨。在远止知归,家近始念贫。预愁小儿女,不解谅苦辛。入门索包裹,恻恻伤吾仁。...
  • 古诗《读颍公清风集》 - - 司马光 - - 佳城郁郁閟英灵,幸有文章见典型。开卷未终双袖湿,目前彷佛对渊庭。
  • 古诗《大风雨泊镇江》 - - 朱鉴成 - - 万里江寒雨气腥,壮游有数几人经。鱼龙喷沫天真醉,莺燕惊啼客独醒。城阙风雷沈鼓角,海门潮汐走精灵。金焦浊浪声如旧,可有英雄枕剑听。
  • 古诗《偶读韩休传书事》 - - 乾隆 - - 忘萧尚祗情之薄,荐李真为乱所从。天下肥甘一人瘦,相需谊实负元宗。
  • 古诗《渔家傲·云外朝阳初破晓》 - - 赵文漪 - - 云外朝阳初破晓。惜花长怕花风老。秋水芙蓉丰致好。歌古调。美人一曲真堪傲。莲叶频移花影杳。清才端合凭年少。风动枝摇人欲笑。无妨道。年华不许随花了。
  • 古诗《偶然作·灼灼庭前花》 - - 金氏 - - 灼灼庭前花,春风斗红紫。随荣复随谢,盛衰偶然尔。草木岂无情,谁能一生死。我思更如何,欲种菩提子。
  • 古诗《园中书事二绝》 - - 司马光 - - 坐嗅白莲蕊,卧看青竹枝。闲斋不成寐,起读圣俞诗。
  • 古诗《还留石亭·枯荷折苇卧凫鸥》 - - 方岳 - - 枯荷折苇卧凫鸥,小雨轻烟画出秋。自唤短篷将老砚,石亭寻客了诗愁。
  • 古诗《对联·捷径不在终南》 - - 待考 - - 捷径不在终南,河水洋洋,大有佳处;补缺何须吏部,睢工衮衮,竟开便门。
  • 古诗《题画竹·四十年来画竹枝》 - - 郑燮 - -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 古诗《和邑令郭愚谷先生中秋遣怀》 - - 孙思敬 - - 今夕谁家秋兴多,团圞应不让嫦娥。倘然造化无知识,佳节寻常一例过。
  • 古诗《漫述·衣裳云叶拖》 - - 周拱辰 - - 衣裳云叶拖,剪发剩周罗。儿女抬官轿,神鞭选武科。椰羹同彘食,花布学鲛梭。兼之婚礼异,鼓吹祭天魔。
  • 古诗《白衣阁·佛法菩提爱十方》 - - 沙曾达 - - 佛法菩提爱十方,荒丘高阁本无常。白衣大士应操纵,漫信尼姑忏悔忙。
  • 古诗《秋怀·谢公蕴风流》 - - 黄庭坚 - - 谢公蕴风流,诗作鲍照语。 丝虫萦草纸,笔力挟风雨。 万里投谏书,石交化豺虎。 世方用贤髦,先成泉下土。
  • 古诗《乐城岁日赠孟浩然》 - - 张子容 - - 土地穷瓯越,风光肇建寅。插桃销瘴疠,移竹近阶墀。 半是吴风俗,仍为楚岁时。更逢习凿齿,言在汉川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