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代诗人 > 胡应麟的诗 > 送人之黔中·匹马冲寒雾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人之黔中·匹马冲寒雾

朝代:明代诗人:胡应麟时间:2023-04-07
匹马冲寒雾,孤城问瘴烟。
花深罗鬼地,箐密夜郎天。
野戍传诸葛,丛祠赛谪仙。
五溪相望处,白日坠飞鸢。

诗人胡应麟资料

送人之黔中·匹马冲寒雾作者胡应麟

胡应麟(1551年-1602年),字元瑞,号少室山人,别号石羊生,明代浙江省兰溪县城北隅人。明朝著名学者、诗人和文艺批评家。他在文献学、史学、诗学、小说及戏剧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他布衣一生,却广交天下,无..... 查看详情>>

胡应麟古诗词作品: 《出塞曲·年少江东智略饶》 《送赵别驾·参军曾入幕》 《西湖竹枝歌·双鹤徘徊几夕阳》 《题天恩四谥册》 《奉寿大学士洪都张公》 《送张博士·赋就河东绛阙传》 《子夜歌·子度饶芳香》 《途中纪兴·四百滩头路》 《陇头歌·尘起玉门关》 《伯起·乾坤长啸客

送人之黔中·匹马冲寒雾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人之黔中·匹马冲寒雾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邺城·汉月依依照露盘》 - - 李齐贤 - - 汉月依依照露盘,金人独自泪阑干。须知邺下笋文若,永愧辽东管幼安。
  • 古诗《萧何·秦家图籍汉山河》 - - 李齐贤 - - 秦家图籍汉山河,功比曹参百倍加。白首年来还见絷,只应羞杀召平瓜。
  • 古诗《喜雪·静听微雨落乾声》 - - 许及之 - - 静听微雨落乾声,晓见平檐粉似匀。去岁鸳鸯何苦热,今朝鸥鹭太无尘。眼空色界聊矜富,酒极诗豪自觉神。踏碎琼瑶无过棹,虚教新酿熟经旬。
  • 古诗《偈颂·青毡本是吾家物》 - - 释宗杲 - - 青毡本是吾家物,今日重还旧日僧。珍重圣恩何以报,万年松上一枝藤。
  • 古诗《拟古·驰车鲜安旌》 - - 陈琏 - - 驰车鲜安旌,风林无定枝。自愧云萍踪,岁月久暌违。念我亲与友,各在天一涯。音容两契阔,悲欢何由知。倦鸟恋旧林,游鱼思故池。忧来翻百端,耿耿当告谁。
  • 古诗《周郎桥·周郎可是世英豪》 - - 马之纯 - - 周郎可是世英豪,谈笑功成乃不劳。尔大阿瞒犹似此,兹时小笮定应逃。双鞬锦领纷相逐,白羽青丝各自操。料得军行争看此,霜天健鹘已辞绦。
  • 古诗《墨梅·渴龙夜饮鹅池水》 - - 史谨 - - 渴龙夜饮鹅池水,喷落孤山雪后枝。不是清香暗浮动,黄昏庭院有谁知。
  • 古诗《会麟山别业·风月自堪适》 - - 孙承恩 - - 风月自堪适,壶觞复此招。野情转萧散,习气未全消。海上金光草,山中白雪苗。浮荣如可弃,吾与子同樵。
  • 古诗《寄贺天官殷少宰》 - - 李攀龙 - - 十载词林供奉中,史才经术并称雄。恭承三命铜龙署,兼典诸儒白虎通。要地持衡当北斗,清声曳履入南宫。犹言紫极氤氲处,非复文昌八座同。
  • 古诗《题桐木关老兴之水仙茶》 - - 张伯元 - - 异秉得天和,一品倾人国。只因不寻常,寻常问谁识。
  • 古诗《黄河秋月·一泓碧玉醮山城》 - - 刘淮 - - 一泓碧玉醮山城,月色才添泼眼清。沙上鸟声惊夜曙,镜中树影空潭明。此心光霁真无愧,感兴推敲若有情。独立石桥毛骨爽,千年醉梦划然醒。
  • 古诗《鸡鹤叹·孤翥林间鹤》 - - 郑国藩 - - 孤翥林间鹤,群游屋下鸡。由来异饥饱,谁信隔云泥。汤火朝朝近,天路安可齐。祸福有倚伏,长叹过桥西。
  • 古诗《李委吹笛·山头孤鹤向南飞》 - - 苏轼 - - 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疑。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
  • 古诗《赠吴紫庭方伯》 - - 袁枚 - - 官鼓鼕鼕漏未阑,探知衙散一瞻韩。感人叔子声名远,款客严公礼数宽。乍接春风心已醉,重逢旧雨座增欢。自怜猿鹤山林性,卿月当天也爱看。
  • 古诗《同鲍祗登醉翁亭看欧阳公手植梅花》 - - 赵公豫 - - 欧亭犹在望,梅萼自芬芳。地以人为重,花为植者香。山峰皆拱列,石骨尽昂藏。文采风流事,参军独擅场。
  • 古诗《次韵和缙叔游仲容西园》 - - 苏洵 - - 栽松成径百余尺,隔径开堂似两家。 厌事共邀终日饮,渴春先赏未开花。 客来庭树鸣寒鹊,酒入肌肤忆冷蛇。 衰病不胜杯酒困,醉归倾倒欲乘车 
  • 古诗《十五夜月·向老逢清节》 - - 陈师道 - - 向老逢清节,归怀托素晖。 飞萤元失照,重露已沾衣。 稍稍孤光动,沉沉众籁微。 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
  • 古诗《游庄严寺园》 - - 贺铸 - - 石楠花落小池清,独下平桥弄扉行。 蔽日绿阴无觅处,不如归去两三声。
  • 古诗《橹·用之大曰橹》 - - 王周 - - 用之大曰橹,冠乎小者楫。通津既能济,巨浸即横涉。身之使者颊,虎之拿者爪。鱼之拨者鬣,弩之进者筴。此实为相须,相须航一叶。
  • 古诗《南池晨望》 - - 羊士谔 - - 起来林上月,潇洒故人情。铃阁人何事,莲塘晓独行。 衣沾竹露爽,茶对石泉清。鼓吹前贤薄,群蛙试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