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代诗人 > 陈与义的诗 > 又六言·未央宫里红杏原文及翻译赏析

又六言·未央宫里红杏

朝代:宋代诗人:陈与义时间:2018-02-26
未央宫里红杏,羯鼓三声打开。
大庾岭头梅萼,管城呼上屏来。

诗人陈与义资料

又六言·未央宫里红杏作者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 查看详情>>

陈与义古诗词作品: 《火后问舍至城南有感》 《自黄岩县舟行入台州》 《自咏·乡里小儿真可怜》 《宣风楼·楼迥云随画栱飞》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 《观雪·无住庵前境界新》 《为陈介然题持约画》 《蒙知府宠示秋日郡圃佳制遂侍杖屦逍遥林水间辄次韵四篇上渎台览》 《过峡图·旌旗翻日淮南道》 《印老索钝庵诗

又六言·未央宫里红杏原文及翻译赏析

又六言·未央宫里红杏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送笋侄就赘浠川》 - - 谭元春 - - 冠婚千里事攀登,依妇翁居清似冰。自羡书声今已满,深山犹有未归灯。
  • 古诗《菩萨蛮·柳丝飘拂珍丛碧》 - - 董士锡 - - 柳丝飘拂珍丛碧。帘旌不卷垂朝夕。镇日绿阴中。未妨情绪浓。池边人比玉。照水鸳鸯绿。覆地绣罗裙。从今别样新。
  • 古诗《减字木兰花·流风撩褥》 - - 汪洋 - - 流风撩褥,荒梦离离谁可掬。剖夜灯昏,独驿尘车绿覆门。哐啷声里,恍惚行人生到死。星野欹深,坐觅伤心没处寻。
  • 古诗《清明日·上林华盖逼》 - - 吴当 - - 上林华盖逼,宫署紫垣开。疏阔经时序,淹留惜酒杯。仙人栽杏去,学士看花来。几日应开遍,题诗许重陪。
  • 古诗《京师多日大风》 - - 伯昏子 - - 狂沙乱叶撼金桥,旟旐从风万国摇。朗朗乾坤太平日,满城安许尽如妖。
  • 古诗《频醉·红尘谪堕侍晨仙》 - - 方回 - - 红尘谪堕侍晨仙,屈指明年六十年。身后不营埋骨地,春来频醉赏花天。屡闻汉相诛东市,深羡周农服下田。烜赫岂如常寂静,山中幸有酒如泉。
  • 古诗《卫奕其兄被劾得雪惠书及诗》 - - 李复 - - 去岁书传叹鹡鸰,新诗甚喜字纵横。龟虽有智犹罹网,雁为能鸣得免烹。须信箧中多谤语,莫矜堂上有奇兵。滔滔天下常如此,无慕功名取次行。
  • 古诗《作画题句·负笈入深谷》 - - 陈式金 - - 负笈入深谷,爱此牵萝屋。持卷发长吟,江声助朗读。
  • 古诗《写贞白凌寒卷》 - - 夏良胜 - - 冻容不减玉颜色,疏影横檐却避春。雪夜槎牙舒铁骨,最堪图赠未亡人。
  • 古诗《欲登祝融峰阻雨呈少卿》 - - 刘摰 - - 雾雨阴冥万壑蒸,五峰当面失云层。愁如药使迷蓬岛,路似仙溪隔武陵。已认神灵憎俗客,欲将魔障问岩僧。劳公为我祈昭圣,暂借扶桑白日升。
  • 古诗《浣溪沙·细雨苍苔锁碧烟》 - - 冒德娟 - - 细雨苍苔锁碧烟。丝丝初洗惜花天。愁心滴碎晚风前。堤柳嫩芽难系恨,江梅春信早相怜。凭栏閒对影廉纤。
  • 古诗《妾薄命·秋月凄清秋露下》 - - 周龙藻 - - 秋月凄清秋露下,灯花落尽银河泻。举头怅望女牛星,翻羡嫦娥长不嫁。
  • 古诗《用郭春榆韵却赠》 - - 郑孝胥 - - 匏庵诗思浩无涯,强韵连篇力有加。妙手天机元吐锦,高枝老树自生花。兴亡过眼论朝士,掌故罗胸剩一家。他日从君询旧事,欲编猿鹤记虫沙。
  • 古诗《客问·来时麦未吐》 - - 郭祥正 - - 来时麦未吐,今见秀盈畦。投阱还遭石,登云孰有梯。尔谗徒似锦,吾醉只如泥。行止无劳问,空山杜宇啼。
  • 古诗《过南墅怀寒岩》 - - 释善珍 - - 草没亭台不见踪,故交掩泪立寒风。食鱼客去余空馆。放鹤童归弃旧笼。病悟前书藏夏口,死留好句在江东。徐陵元是麒麟种,天上应须见宝公。
  • 古诗《借虚翁涌金门城五诗韵以写幽居之兴》 - - 杨公远 - - 半生迹未历江湖,闢地东郊旋剪芜。 结屋池边尘自少,莳梅窗外俗全无。 偶来啜茗谢良友,不肯趋时愧腐儒。 却笑一寒难措手,欲裨短褐拆天吴。
  • 古诗《诗怀·我友天下士》 - - 陈傅良 - - 我友天下士,逝者八九人。 非无新造交,亦有久故亲。 可与共安利,未可同隐沦。 欣然得一个,回首终醉辛。
  • 古诗《寒碧·千层山色参空碧》 - - 姜特立 - - 千层山色参空碧,十里波光照眼寒。 六月火云横障日,好来此处凭栏干。
  • 古诗《投赠·与君齐宦五云东》 - - 项安世 - - 与君齐宦五云东,与我齐生一岁中。 今日天涯须共笑,半生头鬓备相同。 观中香火无官守,庭下吟{左口右名}少事功。 未必苕溪闲惟此,卖船归去莫匆匆。
  • 古诗《田家吟·不识市朝车马喧》 - - 周述 - - 不识市朝车马喧,残蓑弱笠老田园。 柴门去郭无多路,野竹临流自一村。 春雨桑麻终岁足,清时鸡犬几家存。 儿孙牧畜南山下,为道须防猛虎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