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代诗人 > 乾隆的诗 > 仲春雨景·御园花事正秾和原文及翻译赏析

仲春雨景·御园花事正秾和

朝代:清代诗人:乾隆时间:2023-04-06
御园花事正秾和,恰称平明宿雨过。
霞锦绯桃新似濯,烟丝绿柳欲生波。

诗人乾隆资料

仲春雨景·御园花事正秾和作者乾隆

乾隆是清代高宗年号,前后六十年,起止时间为公元1736年至1796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出生,于1799年2月7日逝世,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雍正皇帝第四个儿子,母亲孝圣宪皇后钮..... 查看详情>>

乾隆古诗词作品: 《惠山园·墨妙轩》 《舟过万寿寺·露虫声里岸旋移》 《题纳翠楼·楼名纳翠岂虚言》 《丰泽园演耕·岁举何须习》 《景明楼赏荷·层构巍临内外湖》 《祈谷斋居·微霰虽飘望密零》 《赐直》 《文徵明松阴听瀑图》 《是日宴间复成六韵》 《玉冠峰·一峰高下叠

仲春雨景·御园花事正秾和原文及翻译赏析

仲春雨景·御园花事正秾和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行次复州呈王指挥。兼简列位指挥相公》 - - 郑梦周 - - 诸公逢盛世,豪气上金台。早已纡宸眷,于斯展将材。城修百雉峻,阵布六花开。待见功成月,洋洋奏凯回。
  • 古诗《寄题西湖并送净慈显老三绝》 - - 范成大 - - 南北高峰旧往还,芒鞋踏遍两山间。近来却被官身累,三过西湖不见山。
  • 古诗《暮春遇卢达章诸君》 - - 李英 - - 武陵春暮,返照西台。风摇苍翠,花落深堆。群侪取会,击筑传杯。玄交道合,不厌蒿莱。
  • 古诗《初春偕社中诸子谒上公车呈郡大夫》 - - 张萱 - - 花浓柳亸合江头,望入南天紫气浮。象逼璇霄龙是剑,春明珠海蜃为楼。治平已睹翔神雀,踪迹谁能混野鸥。日下黄金来上赏,人间白璧岂虚投。
  • 古诗《步韵和宋牧仲雨后过翠微寺诗》 - - 钱柏龄 - - 十里到松扉,花宫隐翠微。远山澄宿雾,小院澹春晖。夭矫萝千尺,扶疏树几围。未须穷绝顶,只此足忘归。
  • 古诗《榆钱·镂雪裁绡个个圆》 - - 孔平仲 - - 镂雪裁绡个个圆,日斜风定稳如穿。凭谁细与东君说,买住青春费几钱。
  • 古诗《过芜湖吊袁沤簃》 - - 张之洞 - - 民言吴守治无双,士道文翁教此邦。白叟青矜各私祭,年年万泪咽中江。
  • 古诗《在伯沅陵俱和前诗复次韵》 - - 赵蕃 - - 暇能频相过,间或终岁阙。宁将数疏论,自有绸缪结。高山与流水,清风及朗月。花且事深期,人能废明节。
  • 古诗《谒参政张献子》 - - 王义山 - - 曾侍龙楼晓色催,真仙那肯下蓬莱。离方共睹重光日,震位欣闻长子雷。奉使祇应天上去,运筹暂作幄中来。老夫羞把诗怀袖,只为明公是秀才。
  • 古诗《暮春登燕子矶怀古》 - - 林章 - - 扬子江南燕子矶,杨花燕子一时飞。六朝人物空流水,两晋山川尽落晖。草色远迷瓜步去,潮声暗打石头归。倚阑天际春三月,惆怅东风动客衣。
  • 古诗《虞美人·西坝作》 - - 陈方恪 - - 平田汩汩鸣流水。风飐秧波靡。前山过雨后山晴。门掩槿篱翠滴湿衣襟。江村三月鹃啼去。不放残春住。野棠开过断桥西。且忍伶俜归梦莫教迷。
  • 古诗《邻砧·何处鸣双杵》 - - 成鹫 - - 何处鸣双杵,声声隔短墙。贫家刀尺冷,田舍宿春忙。断续微情寄,分明远思长。授衣时节近,瓜代未还乡。
  • 古诗《拟古·青青庭前树》 - - 石宝 - - 青青庭前树,上有黄栗留。去年人听喜,今年人听愁。
  • 古诗《题衍碧楼残稿》 - - 黄松鹤 - - 衍碧楼头咽玉箫,平芜漫漫树迢迢。江山旧事犹能说,泪洒燕支染六朝。
  • 古诗《贞壮寄诗见怀赋答》 - - 梁鸿志 - - 穷海成孤寄,时时念具区。邮诗秋共健,知汝病全苏。齑瓮消难尽,桑田看更枯。六丁凭下取,腹笥与枝梧。
  • 古诗《扫花游·岚君以家中梅花两朵封寄,题曰家园春色,为拈此解》 - - 何振岱 - - 一般春色,甚苦爱家园,手栽偏好。信风恁早,料芳心也念,爱花人老。细裹亲开,却讶题封字小。是纤手自摘取树梢,闲起清晓。寒悄乡梦杳。忆竹外斜枝,酒阑千绕。远香暗袅。算心情未减,樽前年少。迢递风光,与子拈来微笑。庭月皎。约依然碧栏双照。 ...
  • 古诗《和定慧超胜长老寄谢紫衣颂》 - - 陈襄 - - 得道无求幻与真,一筇一衲似间云。忽闻师唱报恩曲,百草千花特地春。
  • 古诗《赠胜业老了谧》 - - 廖行之 - - 客行半吴楚,人与诗皆穷。 得公三昧语,示我五言工。 南山足佳气,古刹长清风。 应余锦囊句,还许莲社同。
  • 古诗《浣溪沙·叠雪裁霜越纻匀》 - - 王千秋 - - 叠雪裁霜越纻匀。美人亲翦称腰身。暑天宁数越罗春。 两臂轻笼燕玉腻,一胸斜露塞酥温。不教香汗湿歌尘。   
  • 古诗《屈原·楚国茫茫尽醉人》 - - 张耒 - - 楚国茫茫尽醉人,独醒惟有一灵均。 餔糟更遣从流俗,渔父由来亦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