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诗人 > 方鹤斋的诗 > 竹枝词·成品还从百邑寻原文及翻译赏析

竹枝词·成品还从百邑寻

朝代:现代诗人:方鹤斋时间:2018-11-01
成品还从百邑寻,征来罗列古楠林。
阿侬不读考工记,犹是闺娃斗草心。

诗人方鹤斋资料

竹枝词·成品还从百邑寻作者方鹤斋

方鹤斋,名旭,鹤斋其号。安徽桐城县人。桐城派古文家。历任四川省夔州知府,留日学生监督、省学务处提督、省提学使、川东道台。为官清正,大力倡办新式学堂。因喜爱成都风物,遂家焉,竟成成都五老之一。诗..... 查看详情>>

方鹤斋古诗词作品: 《即事感怀·壮夫满路暗吞声》 《忆旧·万里桥西枇杷门》 《竹枝词·短棚欹处日初斜》 《天香室·坐君斗室挹天香》 《感旧·割肉犹堪遗细君》 《感事·少年相重二毛轻》 《鹧鸪·一春雨足水平堤》 《雨桐·花藤郁郁压孤桐》 《旧毡·柔毛似草绿芊绵》 《为夏亮功题龙泉起义图

竹枝词·成品还从百邑寻原文及翻译赏析

竹枝词·成品还从百邑寻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杂感·长生有灵药》 - - 蒋士铨 - - 长生有灵药,难觅不死方。绿鬓垂过耳,邂逅沈侍郎。手中玉牒文,金䪥纷琳琅。示我姓与名,眷属多吉祥。玉女步虚来,身骑白凤凰。笑启照世杯,沆瀣盛天浆。
  • 古诗《夜雨偶作·夕阳未没湖》 - - 梁佩兰 - - 夕阳未没湖,秋气已入屋。微风上斋阁,疏雨落庭竹。默坐共无言,持灯照幽独。
  • 古诗《六十一岁生日作》 - - 黄假我 - - 不作狂飙不作雷,飙雷驱我亦悠哉。须眉未脱书生气,襟袖常留粉笔灰。詹尹懒从端策去,子云何用解嘲为。清时有味寻知己,拄杖看山待放梅。
  • 古诗《春日舟行·宿雨才收一镜平》 - - 金武祥 - - 宿雨才收一镜平,绿杨两岸听啼莺。每经绝好溪山处,逢著渔舠使问名。
  • 古诗《题澎湖厅·满目积沙日影西》 - - 乌竹芳 - - 满目积沙日影西,周围众岭势高低。三春花柳寻踪杳,一树云烟与屋齐。连月风声鸣北牖,终年潮信涨前溪。迢遥堤岸环如堵,署冷心清絮著泥。
  • 古诗《题素尚斋·数间朴屋万山中》 - - 乾隆 - - 数间朴屋万山中,鹿豕为游溪壑丛。造物由来敦素尚,书生未足诩家风。霁空色朗依峰白,雨叶声繁点砌红。近岁遥年频捡挍,几番静悟不同同。
  • 古诗《净惠桥亭为水所漂因劝宽老葺之》 - - 郭祥正 - - 水涨西桥折,重来路已差。檐牙翻骇浪,石脚没平沙。梦想追尘迹,湮沈叹物华。何人能起废,壮观老禅家。
  • 古诗《寄题紫府普照寺满上人桃花轩》 - - 释德洪 - - 武陵源深并溪入,无数桃花闹春色。水面红云欲崩坏,波间烂锦光相射。昔人误行偶见之,归来醉眼眩红碧。秦时鸡犬不闻声,但觉晓窗烟雾白。那知紫府亦仙源,此华万树烧晴川。少年苾刍谁教汝,照花作意开幽轩。灵云说悟被花笑,南泉欺客花不言。何如睡足无一事,倚栏红雨春风颠。愁来想见故...
  • 古诗《诉衷情令·一天秋色翠如描》 - - 侯善渊 - - 一天秋色翠如描。鸿雁啭声高。山秀水明相照,烟树映溪桥。倾雪浪,泛云涛。拂轻袍。归来沈醉,直到黄昏,月上松梢。
  • 古诗《由昆明湖泛舟至鉴远堂作》 - - 乾隆 - - 石桥回望綵虹横,胜处维舟一倚楹。鉴远试吟亲切句,适来真是镜中行。
  • 古诗《题舫子·爱此江边好》 - - 王安石 - - 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
  • 古诗《赠墨工侯务本次虞学士韵》 - - 吴当 - - 御床玄璧进龙香,奎阁当年诧豫章。此日侯家新制作,采烟凝液总仙方。
  • 古诗《点绛唇·次沈素嘉韵》 - - 庞蕙 - - 十载芳邻,自怜一别还如雨。看云愁绪,隔个江天树。佳句曾题,小楷红笺处。频看取,相思难据,一瞬情千缕。
  • 古诗《杏子·杏实甘于酪》 - - 彭孙贻 - - 杏实甘于酪,丹浆溅齿寒。林风吹果坠,早已鸟衔残。
  • 古诗《閒行·门前山色迥苍苍》 - - 汪琬 - - 门前山色迥苍苍,松鬣成阴踯躅芳。欲索解人那可得,自支桃竹立斜阳。
  • 古诗《寿口号·往分南国戎夷问》 - - 许及之 - - 往分南国戎夷问,再入中台宇宙和。狡兔漫为三窟计,长城只倚一贤多。
  • 古诗《送曹县丞入京》 - - 朱长文 - - 忠义家声久,夫君更美才。吏民愁既去,交友约重来。别岫浮云远,征帆晓月开。棣华同郡府,眷恋共衔杯。
  • 古诗《竹枝歌·月子弯弯照几州》 - - 杨万里 - - 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驩乐几家愁。 愁杀人来关月事,得休休处且休休。
  • 古诗《泊龟山·白波滉漾青天垂》 - - 张以宁 - - 白波滉漾青天垂,我行但觉官船迟。 微微树短水尽处,惨惨日薄风来时。 椎牛挂席打盐客,射鸭鸣弓踏浪儿。 漫郎头白不称意,沽酒龟山歌竹枝。
  • 古诗《叹美人照镜》 - - 杨齐哲 - - 插花枝共动,含笑靥俱生。 衫分两处色,钏响一边声。 就中还妒影,恐夺可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