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执过故里》创作背景

朝代:明代诗人:张煌言古诗:被执过故里更新时间:2020-12-16
《被执过故里》是清代诗人张煌言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一首抒怀明志之作,诗中表现了诗人刚烈的民族气节。
诗的前段,以苏武仗节归汉、管宁避乱回里作比,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国破家亡,四海飘零,回天无力,有愧前贤。中段写其回乡所见,城廊依旧,江山易主,非同往昔,不禁引起故国沧桑之感。后段为自述,表达了诗人杀身成仁、以死报国的决心。
全诗语言朴素亲切,如叙家常;情调欲扬先抑,由低到高,在自责、叹息和平静的叙述中,表达了自己刚烈的民族节操。风格沉郁苍凉,悲壮感人。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诗人起兵抗清,奉鲁王监国,官至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坚持斗争十九年。康熙三年(1664年)被俘牺牲。此诗为其被俘后押经故乡鄞县(今浙江宁波)时所作,作于康熙三年(1664年)七月。
注释
①执:指诗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七月被俘。故里:故乡,指诗人家乡浙江省宁波。
②苏卿:《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西汉杜陵(今陕西省兴平县境内)人,字子卿。武帝时,以中郎将使
匈奴。匈奴单于迫令投降,不屈,被幽禁在大窖中,后又徙居北海上,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武仗汉节牧羊
,终不为屈,前后坚持19年。昭帝时,始被释回国。
③管宁:(157—241年),三国魏朱虚(今山东省临朐县)人,字幼安。东汉末,避乱居辽东,乱后始归。
文帝拜为大中大夫,明帝拜为光禄勤,皆辞不就。
④生不辰:生不逢时。
⑤飘零:指诗人自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奉鲁王(朱以海)监国至越,至康熙三年(1664年)七月被俘,
与清军辗转斗争,前后恰值19年。
⑥仰止:敬仰。止,语尾助词,古与“之”字通。
⑦避秦:避乱。秦政暴虐,因以避秦比喻避乱。语见陶渊明《桃花源记》。
⑧楚囚:《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
献楚囚也。”后世因以楚囚比喻被俘的人。此处指诗人自己被清军俘获。
⑨蒙头:遮住头,指羞愧得无脸见人。
⑩丁令威:《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
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蟓累累?
”遂高上冲天。
⑪华表:古代设在宫殿、城垣、墓前的石柱。
⑫靦(tiǎn):面有愧色。
⑬锦旋:即衣锦还乡之省文。
⑭丹:丹心,忠心。
⑮逾:超越。
⑯求仁:《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此处是说自己所希求的正是杀身成仁,以死报国,今
死得其所,何怨之有?
白话译文
苏武出使匈奴持汉节,度过19年华;管宁避乱居辽东,也经历19年。
归回本朝堪称千古事,回来本国一身名节全。我独生不逢时,家破国亡两荒凉。
飘零近20年,敬仰前贤深感惭愧!哪能预料避乱的人,反而做了俘虏令人同情!
蒙住头脸来到故乡,城郭还依然如故;仿佛成了丁令威,魂魄归来停在华表顶上。
这满脸的惭愧色,难对父老言;知情的人同情我受辱,愚昧的人讥笑我疯癫。
或有贤达之士,认为这样胜过了衣锦还乡。人生七尺躯,活了百岁还想延年!
所珍贵的我有一片忠心,可以超过金石之坚。我求仁而能杀身成仁,哪还有什么愁怨呢!

《被执过故里》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