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虽匪囊中物》赏析

朝代:唐代诗人:杨收古诗:笔·虽匪囊中物更新时间:2019-01-11
就艺术手法看这首诗的成功在于对比。首先,把笔和锥子对比。锥子的特点是非常锐利,锋芒毕露,即使处于囊中,迟早也会脱颖而出。笔虽然没有锥子那样的锋尖,但它却比锥子更为厉害,简直是无坚不摧。这里,作者写锥子取其形状,比较具体;写笔取其用途,比较抽象,人们得通过想象进行补充。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看出笔杆子的重要,很不简单。
其次,把笔端和刀端、舌端相比。《韩诗外传》中说:“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作者别具慧眼,他认为三端之中,应以笔为“冠”,其它二端都不能和它相比。因为笔的威力无穷,刚柔并济,柔可胜过舌头,辩士无功;刚可胜过刀刃,武士却步。通过比较,表明首先要重视的自然是笔端,所以作者给笔下一“冠”字。
这首诗用典、比拟、夸张,句句写笔,句句衬人,写得凌厉果断、锋芒四逼,一个抱负不凡、渴望建功立业的少年形象呼之欲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杨收十三岁时写了《笔》,名声大震,被视为“神童”。慕名来访者,踏破了门坎,挤倒了篱笆,他实在有些应接不暇,颇感烦恼。于是写诗挖苦道:“尔幸无赢角,何用触吾蕃?若是升堂者,还应自得门。”
《听话丛台》是唐代诗人李远的作品。全诗八句共五十六个字,写友人游丛台归来后对诗人讲述的见闻感受,以表达诗人自己吊古伤今的情怀。
此诗约作于任职京师之时,具体时间不详,是诗人听友人谈论丛台而作。

诗人杨收资料

赏析作者杨收

杨收,字藏之,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收长六尺二寸,广颡深颐,疏眉秀目;寡言笑,方于事上,博闻强记。初,家寄涔阳,甚贫。收七岁丧父,居丧有如成人。而长孙夫人知书,亲自教授。十三,略通诸经义,善于文咏,吴人呼为神..... 查看详情>>

诗人杨收作品: 《笔·虽匪囊中物》 《嘲吴人观者·尔幸无羸角》 《咏蛙·兔边分玉树》 《入洞庭望岳阳》 《咏蛙·兔边分玉树》 《入洞庭望岳阳》 《嘲吴人·尔幸无羸角》 《笔·虽匪囊中物

古诗《笔·虽匪囊中物》的名句翻译赏析

《笔·虽匪囊中物》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