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尹似村书》注释译文

朝代:清代诗人:袁枚文言文:答尹似村书更新时间:2018-10-24
您写信来,责怪我违背宋儒的认识解释《论语》,我实在不这么认为。
孔子所讲说的道理博大精深,当时像愚笨之人一样对它不加违背的,就只有颜回了。有若、宰我他们的智慧足以了解圣人,最终有得有失。子思直接受到孔子的教导,孟子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后来的马融、郑玄(汉代为《论语》做过注的学者)称得上博雅,都有得有失。哪有数千年后只尊奉宋儒一派,而断然说孔子的道理在他们那儿就都对了呢?《易经》说:“仁者见到它称之为仁,智者见到它称之为智。”孟子说:“道理像大路一样,哪里会难以理解!”如果有所得,即使是沧浪的童子,也能吟唱而心与之相通;如果无所得,即使是颜回这样的亚圣,也会觉得高深难解。宋儒虽然贤明,终究不能超过颜回、曾参;我虽然不才,或许比沧浪的童子要聪明一些。怎么知道宋儒都是对的,我都是错的呢?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追问求教)”《尚书》说:“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指勤于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只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就办不成大事)”假如宋儒果真贤明,会是不审问之人吗?会是只管自己的狭小之人吗?如果一听到不同的意见就立刻发怒,哪里称得上贤明呢?如果一定要抹杀一切(解释《论语》的学说),只是以宋儒为依归,这也就和市侩等卑贱之人想要把持市场一样了。古代人常常有开始并没有料到(惟宋儒是归这种情形),后人反应太过了的情形。关羽效忠于汉室,这是他的志向,哪里料到后人尊崇他为帝呢?宋儒阐发宣扬周公、孔子的道理,这是他们的志向,哪里料到后人尊崇其学说为法令呢?况且怎么知道他们著书时不希望后世的贤人君子为他们补过拾遗,去除不对的,保存正确的,借此来合乎圣人的道理呢?
自从(科举的)时文兴盛,以宋儒之说应对科举的制度确立、《性理大全》颁布以来,遵循宋儒学说的就能获得贵势,违背它的就只能处于卑贱的地位,这样之后就束缚住了天下之人的聪耳明目,要使他们像僧人照着经文诵经、伶人照着乐谱歌唱一样才罢手。这不是宋儒的过错,是尊奉宋儒之人的过错。现在天下有两个弊病,平庸之人多习惯附属与平常的旧习,就是这样都忙不过来,哪里能够另外有新的发现?那些才能优秀之人,又多浮泛粗浅地读书,不愿意冒着错误被指责的风险去深入研究。这两种情形,都不是在尊奉宋儒,而是在尊奉朝廷的法律命令。法律命令与宋儒,也是有区分的。
我自幼墨守宋学,听到讲义中有不同的观点,总是掩耳而走。长大后,读书渐多,对道理的理解逐渐加深,才后悔被古人所束缚。您也应早早醒悟,不要固执宋儒的学说,成为(孤陋寡闻的)迂腐之人,并且不要像我这样因为闻道太晚,以致于找不到了解这个道理的人。
小余姓王,是个身份低贱的煮肉差役。他擅长烹饪,人们闻到他烧菜的香味,十步以外没有不下巴跳动、歆羡向往的。最初他向我请示菜单,我怕他太奢侈,但又有颍昌侯(那样贪嘴)的想法(指西晋何曾“日食万钱”“厨膳滋味,过于王者”),就叹了口气说:“我本来是个穷人,每顿饭花的钱(缗钱,即串起来的铜钱)不能超过一寸。”他笑着答应说:“好。”不久,上了一道净饮,味道甘美,大家不停地喝到饱。客人听说了他,争着请他为自己主厨。
小余准备菜肴,一定要亲自上市场,说:“东西各有其天性,天性好的,我才用。”买到后,就淘洗、加热、清理、调制。客人吵吵着,接连地吃到满意,手舞足蹈,好几次恨不得吞下餐具。但是篮子里只有六七道菜,超过这个数目也不再做了。完了,就洗手坐定,洗磨他的钳子、叉子、刀子、刨子、笮具、刷子之类,共三十多种,把柜子放得满满的藏起来。别人拾起他剩下的汤汁,双手切磨着学着做,可是不像。
有人请他传授技艺,他说:“很难说啊。当厨子就像当大夫。我用专一的心思诊断各种事物适合怎么做,细心斟酌怎么用水火来调和,这样就可以众口如同一口了,都以此为美味。”问他细节,他说:“味浓的在先,味淡的在后。味正的为主料,味奇的为调剂。等人舌头麻痹了,就用辣味来刺激它;等人胃满了,就用酸味来将食物压缩。”问者说:“八珍七熬(八珍指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擣珍、渍、熬、肝膋,七熬未知),这是珍贵的品种,您能烹饪,这正常。区区两只鸡蛋的饭,您做的必定跟普通人不一样,为什么呢?”他说:“能做大菜而不能做小菜的,是因为气质粗。能做简餐而不能做盛宴的,是才力弱。而且味道本来不在乎大或小、简单或丰盛之间啊。如果才能好,则一个水芹、一味酱料都能做成珍贵奇怪的菜;才能不好,那么即使把黄雀腌了三间屋子,也没什么好处。而贪图名声的一定要做出灵霄宝殿上的烤肉、红虬做出的肉干,用丹山的凤凰来做丸子,用醴水的朱鳖来炮制,不是很荒唐吗?”问的人又说:“您的技艺确实精巧啊。但是多烧煮杀生,残害动物的性命,不是做孽吗?”他说:“从伏羲氏到现在,所烧煮杀生的已经万万世了,伏羲的恶孽在哪里呢?虽然如此,但是用味道来取悦人,是动物的本性。那些不能尽动物的本性而向人展示其美味,而白白地让它们在锅里面枉死,这是一种极重的罪孽。”问者说:“以您的才能,不在豪门巨家里整治膳食,而在随园里终老,这是为什么呢?”他说:“懂得我难,懂得美味更难。我苦思尽力地为人做饭食,一道菜上去,我的心肝肾肠也跟着一起送上去了。而世上那些只知道咂着声音吃喝的人,很难格外欣赏我,这样我的技艺就会一天天退步了。况且所谓知己的人,说的是那种不只能了解其长处、也同时能知道其短处的人。现在随园主人(指袁枚)并非不斥责我、为难我、跟我吵闹,可是他都能刺中我心里暗自内疚的地方。像这样,那么一味的给我以美誉,实为苦楚,不如随园主人对我严厉的训诫反而甘美,我就一天天进步了。算了吧,我还是终老在这里吧。”
不到十年,他去世了。我每每吃饭,都为他而哭,也会想起他说的话,里面有治理百姓的道理,有写文章的道理。就为他作了这篇传,称颂这个人。

诗人袁枚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 查看详情>>

诗人袁枚作品: 《宿虹桥倪姓家其西席张孝廉请见色甚倨见余意不属乃夸其先人元彪公最知名曾与袁子才商宝意两先生交好余问君曾见袁某乎曰袁在年将大耋安可见耶余告以某在斯乃愕然下拜》 《余春秋·半日为人父》 《六答·随园已筑受降城》 《不寐·梦不分明醉不醒》 《左臂痛·两臂如双桨》 《投郑板桥明府》 《琴溪相传是琴高骑鲤处》 《陶京山·仙家夫妇有刘纲》 《山行·山行不厌草萋萋》 《重到沭阳图记

《答尹似村书》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