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赏析

朝代:宋代诗人:赵令畤古诗: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更新时间:2018-01-13
这首抒写闺中怀人之情的词,语不多,情无限,有含蓄蕴藉、语婉意深的风格。词写得清超绝俗,澹雅疏秀,别具一格。
首句别开生面,不以景语起兴,而纯以陈述语气,描写闺中女子心绪:“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寒未去”说明此时尚是早春,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受天气影响,女子的心情必定也起伏无常。“深深处”点出女子忧闷之深,渲染出一种深重、孤寂的氛围。“不卷珠帘”的原因,可能是女子愁绪萦怀而心生恹懒;也可能是她害怕卷起珠帘之后,望见满目春色,更添愁绪。愁之深沉难去,可见一斑。
以下两句点明女主人公愁闷的表层原因——清明时节的连绵春雨。这场雨,不仅使气候“寒未去”,“欲减罗衣”不能,更重要的,它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雨打花枝,落红无数。所以,帘虽未卷,而女主人公十分关切庭院中的花儿,迫不及待地问询:“红杏枝头花几许?”当然,不消问,她也料到娇艳的杏花定然会遭到的命运了。她仿佛看到那枝头稀稀拉拉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像啼哭一样,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当然花儿哪有悲与恨,只不过是人的感情折光而已。但按其情绪之剧烈程度看,闺中人因此而啼哭而憎恨,看来不像是一般伤春、惜花的意绪了。词是中女主人公之“止恨清明雨”,当别有感恨。人世间有许多人和事有如花儿般的美好,结果却被一场无情“风雨”破坏了。“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这两句词实是颇富有象征意味的。词之上片,将女主人公惜花伤春的意绪表达得颇为动人。
过片三句,转写闺中人内心极度的凄寂和苦闷。“尽日沉烟香一缕”,她终日对首一缕袅袅香烟出神,深闺之寂寞冷清和人的百无聊赖可想而知。“尽日”,即李清照所说“愁永昼”也。尽日苦坐愁城,无法排遣,唯有借酒浇愁。“宿酒醒迟”,可见恨深酒多,以致一时难醒了,而醒来仍然是空对“沉烟香一缕”而已,此种境遇何等难挨!“恼破春情绪”,关合上片惜花恨雨,极力渲染出一个“愁”字。
结尾两句点出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深层原因——佳人怀人心事。“飞燕又将归信误”,她多么希望春燕给她带来远人的信息,而它们却如史达祖笔下那“便忘了,天涯芳信”的双燕,非常令人失望。于是她只好空对屏风怅望:“小屏风上西江路”,淡烟流水的画屏上画的正是通往西江之路,回想当初心爱之人正是从这水路远去的。歇拍写出了闺人佳人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读之令人感到意犹未尽,一咏三叹。

《乌夜啼·春思》是宋代词人赵令畤创作的一首词。此词的标题作“春思”,所写正是乐府诗中常见的闺中思妇怀人的主题。作者因与苏东坡结交而受牵连,为新党排斥,列名元佑党籍,故词中每托闺情幽思以寄怨慕之意。此词亦是如此,词中伤心人别有怀抱,借闺人春思寄托作者政治上的苦闷、失意,以婉言达深意。

诗人赵令畤资料

赏析作者赵令畤

赵令畤(1061-1134)初字景贶,苏轼为之改字德麟,自号聊复翁。太祖次子燕王德昭。元祐中签书颍州公事,时苏轼为知州,荐其才于朝。后坐元祐党籍,被废十年。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迁宁远军承宣使。四年卒,赠开府..... 查看详情>>

诗人赵令畤作品: 《句·酒成碧后方堪饮》 《浣溪沙·水满池塘花满枝》 《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蝶恋花·镜破人离何处问》 《鹧鸪天·素玉朝来有好怀》 《清平乐·春风依旧》 《浣溪沙·稳小弓鞋三寸罗》 《菩萨蛮·长淮渺渺寒烟白》 《浣溪沙·水满池塘花满枝》 《小重山·楼上风和玉漏迟

《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