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熊耳东原汉故宫》创作背景

朝代:元代诗人:元好问古诗:定风波·熊耳东原汉故宫更新时间:2021-01-16
《定风波·熊耳东原汉故宫》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抒发对故友的思念之情,下片由怀念故友转而为对时局的忧虑及对一统天下、治国安邦的明君的渴望。全词情真意切,感情深沉。
该词作于蒙古乃马真后三年甲辰(1244)。是年冬,作者为至河南迁其母张太夫人遗骨回山西忻州安葬,而路过洛西,重游三乡光武庙,睹物生情,忆起三十年前与知己燕集赋诗,而今孤身一人至此,不禁悲从中来,故作此词,以兹缅怀。
注释
⑴定风波:词牌名。一作“定风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琼枝”。双调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平韵,二仄韵,下片六句四仄韵,二平韵。
⑵三乡:金福昌(今河南宜阳)之三乡镇,词人贞祐丙子(1216)携家南渡在此避兵。光武庙:即祀东汉光武皇帝刘秀的庙。汉光武帝刘秀为东汉开国皇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征西大将军冯异败赤眉于崤底,其残部逃至宜阳,光武帝曾亲征赤眉于三乡。
⑶刘公景玄:刘景玄,名昂霄,字景玄,别字季房,号女几山人,陵川人。学无所不窥,且过目不忘。初举进士不中,以荫补官。调监庆阳军器库,非其好也。元光二年(1223)六月十三日,年三十八,卒于河南永宁(今洛宁)之寓居。见元好问为其作《中州集·刘昂霄传》和《刘景玄墓铭》。
⑷熊耳:即熊耳山,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和卢氏县东南。东原:熊耳山之东麓。汉故宫:即汉光武庙。
⑸“登临”句:回忆兴定元年丁丑(1217)中秋日与刘景玄等友人燕集赋诗事。刘景玄题为《中秋日同辛敬之魏邦彦马伯善麻信之元祐之燕集三乡光武庙诸君有诗昂霄亦继作》:“积甲原头汉闷宫,登临还喜故人同。迢迢万里乾坤眼,凛凛千年草木风。今古消沉诗句里,河山浮动酒杯中。极知胜日须轰饮,更待银盘上海东。”元好问作《秋日载酒光武庙》:“美酒良辰邂逅同,赤眉城北汉王宫。百年星斗归天上,万古旌旗在眼中。草木暗随秋气老,河山长为昔人雄。一杯径醉风云地,莫放银盘上海东。”
⑹底事:何事。
⑺解道:能够写出。“河山”句:指面对山河宴饮抒怀。该句为刘景玄所作《中秋日同辛敬之魏邦彦马伯善麻信之元祐之燕集三乡光武庙诸君有诗昂霄亦继作》中诗句。
⑻存没:生与死,此指沉浮于世。悠悠:遥远无穷尽。三十载:指兴定元年丁丑(1217)至蒙古乃马真后三年甲辰(1244)其间相距27年,这里举其整数。
⑼谁会:谁能理解。白头孤客:词人自称。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此句说唯有故人才理解词人苦闷心境。
⑽黄土英雄:指东汉光武帝刘秀,史称刘秀为中兴之祖。黄土,坟墓。
⑾萧寺:即佛寺。因南朝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故人称佛寺为萧寺。这里指汉光武庙。
白话译文
重游三乡汉光武庙,怀念已故友人刘景玄。
熊耳山东边汉光武庙,往年一起游玩的情景犹在眼前。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句?因爱酒的习性和对山河的阅历才能够写出来。
人事变迁,时光流去,转眼已是三十年了。除了你,谁能理解我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时的苦闷心境。纵使像汉光武帝一样,如今也不过是一抔黄土。期待中,醉梦里游览到汉光武庙,面对春风而痛哭着。

诗人元好问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元好问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 查看详情>>

诗人元好问作品: 《梨花海棠·梨花如静女》 《江城子·来鸿去燕十年间》 《满江红·三泉醉饮》 《俳体雪香亭杂咏》 《济南杂诗·石刻烧残宴集辞》 《江城子·寄德新丈》 《鹧鸪天·抛却浮名恰到闲》 《促拍丑奴儿·无物慰蹉跎》 《赵大年秋溪戏鸭图》 《月观追和邓州相公席上韵

《定风波·熊耳东原汉故宫》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