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白沟·蓟门霜落水天愁》注释译文

朝代:元代诗人:刘因古诗:渡白沟·蓟门霜落水天愁更新时间:2021-01-27
注释
1。白沟:即今河北新城县东自北而南的白沟河,宋辽以之为国界。
2。蓟门:蓟门关,即今北京德胜门外土城关。
3。匹马:一匹马,单马。
4。上镇:今易县一带,战国时燕、赵疆域以此界分。
5。中州:中原,今黄河中、下游一带。
6。孤城:当指今河北新城。
7。凋落:指人死去。
8。孤剑:代孤身。作者自称。
白话译文
我由蓟门返乡,只身单骑渡过白沟,正值寒冷的落霜季节。
战国时燕、赵疆域以此界分,自宋代与辽金对峙又是华夏汉族与辽金夷族在风俗文化方面的分水岭。
黄云滚滚弥漫天空,笼罩着古代边戍之地,只有落日残照下孤零零的城堡和南飞的孤雁。
与自己相知及交游的朋友多已离去,我孑然一身,书剑飘零天涯,纵然满怀幽思忠愤无处倾诉。
开头两句点明了季节、地点和旅途路线。诗人由蓟门返乡,只身单骑渡过白沟,正值寒冷的落霜季节。蓟门即蓟丘,在当时大都,古代不少诗人,如陈子昂、高适等都曾在此慷慨悲歌,怀古吊今。刘因由蓟门返家。由于白沟所包含的特殊历史问题,自然很容易触发起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无边遐想:兴衰、治乱、荣辱、兴亡、华夷之别……使诗人怀古伤今,心潮滚滚,悲愤难平。寥廓萧瑟的霜天,寒碧呜咽的河水,仿佛也带着历史耻辱的印记,与诗人一起产生了悲愁满腔的共鸣。在这苍茫的秋水长天,寒凝大地的虚空中,羁旅行役、匹马风尘的诗人,是何等的孤独寂寞。“蓟门”、“白沟”、“霜落”、“水天愁”、“匹马”等意象,构成了一种苍凉肃杀的境界、凝重压抑的氛围。
“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唐时所设军事地理单位,以驻守人员之多寡分为上、中、下三镇,这里以上镇泛指边界,中州泛指中原。这两句极为含蓄,但又高度概括地透露出“水天愁”的原因所在:这里从战国时的燕赵,到唐宋盛世,一直是北方军事重镇。汉代李广,晋代刘琨,唐代张守硅,后周郭荣等人,都曾在这一带抗击匈奴、奚、契丹等外族的入侵,为华夏民族建立了保卫边疆的不朽功勋。自宋代与辽金对峙,这里既是两国的边界,又是华夏汉族与辽金夷族在风俗文化方面的分水岭。一个“异”字,含蓄地表露了诗人华夷之别的思想。可现在,华夏沦丧,蒙古入主中原,这里已成为元朝的畿辅腹地,华夷之大防不复存在了,令诗人感到“水天愁”。
“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和首两句一样,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黄云滚滚弥漫天空,笼罩着古代边戍之地,孤零零的城堡、落日残照、西风萧索、孤雁南飞,茫茫旷古之思,秋容古淡之景,诗人孤身独骑,遐思渺渺,羁旅风尘,恨无知音,恰似孤雁飘零,何处归宿。表现了诗人无限的孤独惆怅。所以结尾两句顺承此意:“四海知名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天下有名于时,与自己相知及交游的朋友,或逝或隐,多已离去,自己孑然一身,书剑飘零天涯,纵然满怀幽思忠愤,亦无处倾诉,无人知晓自己的心曲了。“凋落”、“孤独”尽发悲凉凄怆之情,颇有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胸臆。
整首诗将怀古伤今与个人的身世之感自然地联结在一起,既有历史的深远感,又有现实的寂寥感,首联和颈联皆写景,但景中寓情,颔联和尾联抒情,前者抒国家民族之情,故含蓄幽远;后者写个人身世之情,故淋漓酣畅。而国家民族与个人身世,又有因果内在联系,很好地烘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刘因诗学唐,诗句凝炼,颇有杜诗的沉郁苍劲之风。这首诗颇能体现这一特征,给人一种悲壮之美。

诗人刘因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刘因

刘因(1249年-1293年),字梦吉,号静修,元雄州容城人,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刘因父祖皆为金朝人,故他自视为亡金遗血,元灭南宋,他屡作哀宋之文,思想感情与元蒙一直格格不入。至元十九年,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 查看详情>>

诗人刘因作品: 《和咏三良·江山错如绣》 《寒食道中·簪花楚楚归宁女》 《庚辰元日·曾记西湖酒一卮》 《明河秋夕图·明河澹澹纵复横》 《醉梨·白雪春香洗未残》 《宿洪崖观·云山不受壮心降》 《南乡子·张彦通寿》 《吴山夜雪图·江南无寒岁》 《海南鸟·越鸟群飞朔漠滨》 《书堂旅夜·少小抱孤苦

《渡白沟·蓟门霜落水天愁》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