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寄韦太守陟》鉴赏

朝代:唐代诗人:王维古诗:奉寄韦太守陟更新时间:2017-03-07
此诗首联开门见山,直接描写边塞孤城的萧条衰败。一座非常荒凉,被人荒废的池城,随着岁月的侵蚀,更添了些岁月斑驳的痕迹,越发地衰败,荒凉。极目望去,万里河山只一片空旷寂寥,这空不只是空间的空虚,也是回首后,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之事业付诸东流的空。这一联中,一“自”一“空”,如神来之笔,画龙点睛。自,表现了城池荒废,自身自灭,无人管辖的悲凉。或许当年无数英雄为戍守家园在此叱咤风云,而如今,那雄伟壮阔已消失殆尽,只杂草丛生,一片衰飒。空,亦是沉重的悲凉,这广阔的边城曾经何等的壮阔,何等地雄伟,如今,“浪花淘尽英雄”,英雄事业转头空。无尽的苍凉,无尽的悲壮,尽在这“自”与“空”中。后来杜甫《蜀相》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也用了“自”与“空”,应为受此诗启发。
第二联,落笔于高空。秋气肃杀,高远阔大的边城景象,只孤城一座,“天高秋日迥”,是古老的苍凉。满目疮痍,抑制不住满心悲愁。忽城外几点孤雁,凄厉的鸣叫传入耳际,那是寻找同伴的哀鸣,是跋涉在故乡途中悲苦的呼叫,撕心裂肺,揪人心肠。鸿雁尤可展翅飞翔,而自身呢,便怕要陷身此荒凉之地了,不禁自问何时能归乡。内心的愁绪与阴影不禁又增添了一层。
第三联,诗人从身边的细节着眼。城池的荒废,秋日的高迥,欲躲避了这满眼的肃杀的景象,可眼前池塘凛冽的水,岸边衰败的草,驿馆外稀疏枯干的梧桐,处处如此,又能够向何处逃呢。而现在恰是年终之际,归乡也不得,既然躲不过,那就直面这肃杀之景,高咏一曲《思悲翁》。古人杜康以解忧,今诗人咏歌以遣怀。孰不知,“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第四联,诗人故作刚强,似勉强还能控制住内心无限的惆怅、悲凉。
至尾联,忽念及自己在这偏远的边塞荒城上,竟无一好友相伴,一时所有的情感如开闸之水,奔涌汹涌出来,再也难以控制了。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那难以遣怀的悲愁,却久久不散。
纵观全诗,首句概写,第二联亦从大处落笔,而第三联则从身边细节入手,由远及近,层层递进。且精炼简洁地描绘出边塞荒凉之景,借悲景诉悲情。至结尾两联,则环顾自身,直抒胸臆,情感的深度再往推一层,至顾荒城之忧,思故乡之辈,怀故人之戚,愐肃秋之愁,夹杂缠绕如奔腾河水,昼夜不息,荡气回肠。
①王紞(dǎn):王维最小的弟弟,曾任祠部员外郎、司勋郎中(《郎官石柱题名》),大历十二年(777)四月以前官太常少卿,后坐依附元载贬官(见(旧唐书·代宗纪》)。诗题下底本注云:“次荆州时作。”按:宋蜀本、静嘉堂本、元刊刘须溪校本等俱无此五字,今删去。
②一:一时,忽然。萧散:萧洒闲散。
③肃:静。破:全诗校:“一作波。”
④“后浦”句:疑作者时居辋川,辋水入灞水,灞水入渭水,渭水入黄河,故云。“浦”全诗原作“沔”,据静嘉堂本等改。
⑤前山:当指秦岭。鄢:楚别都,在今湖北宜城西南。郢:楚郢都,在今湖北江陵西北。
⑥齐后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疥且疟,期年不已。”齐后:齐君。
⑦荆州瘿(yǐng):《晋书·杜预传》载,预拜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率众伐吴,“吴人知预病瘿(生在脖子上的囊状瘤子),惮其智计,以瓠系狗颈示之。每大树以瘿,辄斫使白,题曰‘杜预颈’。”
⑧赤笔书:指仙书符篆之类。
⑨丹砂井:《抱朴子·内篇·仙药》载,临沅廖氏宅,人居之皆寿考,而不知何故,“疑其井水殊赤,乃试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数十斛,去井数尺。此丹砂汁因泉渐入井,是以饮其水而得寿。”
⑩簟( diàn):竹席。此句用江淹《别赋》“夏簟清兮昼不暮”之意。

诗人王维资料

鉴赏作者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 查看详情>>

诗人王维作品: 《寒食城东即事》 《纳凉·乔木万余株》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送崔五太守·长安厩吏来到门》 《恭懿太子挽歌》 《挽歌·苍舒留帝宠》 《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 《辋川集·漆园》 《红牡丹》 《奉送六舅归陆浑

古诗《奉寄韦太守陟》的名句翻译赏析

《奉寄韦太守陟》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