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天寒稻粱少》注释译文

朝代:宋代诗人:鲍当古诗:孤雁·天寒稻粱少更新时间:2017-11-15
注释
⑴稻粱:稻和粱,泛指谷物。
⑵充君庖(páo):供给食用。庖,厨房。
⑶边城:靠近国界的城市。
白话译文
天气渐渐变冷稻粱也变稀少,万里游走的孤雁也难以前进。
不惜舍去生命为君充当食物,只想带来的边城将士的书信。
在中国的咏物诗中,咏雁的很多。因为雁自从《汉书·苏武传》中,常惠教汉使诡言天子射雁上林得帛书,言苏武在某泽中事后,鸿雁传书成了熟典。每逢秋高风起,鸿雁南飞,诗人总是借咏雁叹息自己流落他乡,书信难通。又由于雁喜欢群居同飞,所以孤雁失群很容易引起诗人的同情,也更易被流离孤独的诗人取作自我写照。历代咏孤雁的诗,有不少名篇,如杜甫《孤雁》云:“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又如唐崔涂《孤雁》诗,也有“暮雨相呼疾,寒塘欲下迟”名句。珠玉在前,后人再作,很难讨好。但鲍当这首诗,由孤雁生发开去,独创新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诗前两句仍学前人,在“孤雁”的“孤”字上落笔,这就是咏物诗所谓的“著题”。诗说天冷了,北方食物稀少,所以大雁南飞,但是这只大雁却在半途独个停了下来,不由人怀疑它是否无力飞完万里征程。“天寒”二字点节令;“稻粱少”写大雁何以南飞;“万里孤难进”,概括了雁目前的处境。
三、四句,在孤雁的身上忽生奇想,以人度雁,说它不惜于被人逮住吃掉,独自留下,原来是因为捎带来了边城将士的书信。诗在鸿雁传书的旧典上翻出了新意,歌颂雁宁可杀身也忠于写信人的嘱托的品质,把边防将士思念亲人的深情很深刻地表达了出来,诗本身的意义就不再单单是咏雁了。
全诗由孤雁生发开去,立意创新。从传统的孤雁诗中借物抒情,歌颂孤雁的牺牲精神和忠信品质,也从侧面表达出边防将士保家卫国却难与家人团圆的艰辛。短短四句诗、二十个字,还能做出诗意的转折,并表达出多方面的情感,耐人寻味。全诗语言质朴通俗,构思新颖奇巧,寓意十分深远。

诗人鲍当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鲍当

鲍当(?-1039),字平子,杭州(今属浙江)人。宋真宗景德二年进士,授河南府法曹参军。历官职方郎中,知明州、衢州、湖州。在湖州任上去世。他是宋初有名诗人,因《孤雁》诗而被称为鲍孤雁,因《清风集》而号为鲍清..... 查看详情>>

诗人鲍当作品: 《题和靖隐居》 《送天台进长老》 《宿栖霞观》 《送人南归·凄凄杨柳暮》 《孤雁·天寒稻粱少》 《送天台进长老》 《松江夜泊》 《送白上人归天台》 《宿栖霞观·一宵会清境》 《寄西湖择栖公

古诗《孤雁·天寒稻粱少》的名句翻译赏析

《孤雁·天寒稻粱少》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