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旗亭谁唱渭城诗》注释译文

朝代:元代诗人:元好问古诗:江城子·旗亭谁唱渭城诗更新时间:2021-01-15
注释
①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此词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韵。观别:观看离别的场面。
②旗亭:酒楼。渭城诗:指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又称阳关曲,因中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故称。此处喻指送别诗。
③酒盈卮(zhī):酒满杯。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④折残枝:指折剩的柳枝。柳与“留”音谐,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因为送别很多,连柳枝都折残了。
⑤缘底事:因何事。
⑥淡无姿:平淡而没有迷人的姿态。
⑦情缘:男女间情爱之姻缘。木肠儿:木石般的心肠。比喻冷酷无情,或不动情。语出《晋书·夏统传》:晋时太尉贾充用官职、地位、女色诱惑夏统,统置若罔闻。充曰:“此吴儿,是木人石心也。”
⑧“鬓成丝”二句:是说愁情多了,鬓发就会变白,更须辞却情缘。
⑨芙蓉:即荷花,常喻美人,这里指送别场面中的女子。秋露:秋天的露水,此处代指送别场面中女子的眼泪。
白话译文
听到酒楼上有人在吟唱送别诗,举目望去,原来是临分别的两个人端着满满的酒杯,满怀心事。自古以来很多离别,柳枝都折残了。因分别而心情沮丧,以往看来十分青翠的山峦在此时也平淡无奇了。
久经坎坷,情感已变得十分麻木,愁情多了,鬓发就会变白,更须辞却情缘。送别的女子泪流满面,将胭脂都冲掉了。反问人世间离别的泪水,什么时候才能停止?
上阙首句“旗亭谁唱渭城诗”,“谁唱渭城诗”,写所闻,暗寓别情。情真意挚的渭城曲吸引了诗人,循着歌声,他看到了一幕动人的别离情景。“酒盈卮,两相思。”别筵上,酒已斟满,但一想到今后将经受“一种相思,两地闲愁”的煎熬,黯然消魂。“两相思”表明这种相思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可见两心相印。“万古垂杨,都是折残枝。”折柳赠别,乃古时风俗。诗人该句与周邦彦《兰陵王·柳》中“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相似,都指在漫长岁月中,折柳赠别者为数极多。不过,元好问此句意思更为醒豁。“万古垂杨”,拓宽了时空跨度。说古往今来的垂杨,都被别离者“折残”,构想极为新奇,为别筵增强了感伤气氛。“旧见青山青似染,缘底事,淡无姿。”写观别者的心情感受。“缘底事”,轻轻一问,答案尽在不言之中。诗人看到那对他并不认识的恋人离别的场面,受到离愁别恨的浸染,连映人眼帘的青山也都失去往昔的风采。这几句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遥岑远目,献愁借恨,玉簪螺髻”同一机杼,即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景色人的情感。山犹如此,人何以堪。托物言情,既渲染了气氛,也表明自己和离别者在情感上达到了共鸣和交融的境地。
下阙“情缘不到木肠儿”,承上启下,意谓此情此景,只有木石心肠的人才会无动于衷。观别者的这声长叹,既源于对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的深刻理解,也是出于对离别双方的真挚同情。“鬓成丝,更须辞。”两位离别者是一对因离情别恨的煎熬致使双鬓生出白发的男女,他们双栖双飞,终日相伴,岂须再天各一方。现在却月缺花残,不该别而别,隐隐点出这对男女实际上正经历着一场爱情悲剧。“只恨芙蓉,秋露洗胭脂。”以露荷点出季节是初秋。展示残荷泣露的画面,进一步为这对情侣的离别增添凄清的色调,把环境气氛渲染得更为悲怆。前面冠以“只恨”两字,见出眼前景色使别者愈加难堪;同时,“秋露洗胭脂”的自然物象也使离人加深年华易逝的怅惘。结尾三句,“为问世间离别泪,何日是,滴休时。”是诗人因为世间离愁别恨不能消减而发出的深咏叹息,也是为人间永远没有离别进行真诚的祈愿。
一般写离愁别恨的作品,大多是抒写作者的亲身体验,或代人立言。诗人该词独辟蹊径,从观别的角度写别情,且写得语重情长。词人不是以局外人的身份纯客观地摄取离别的场景,而是极其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对眼前两位将别离的男女充满理解和同情。自始至终,他和离别者一起激动,一同感伤。正是由于观别者和离别者感情的交融无间,作品才写得分外感人。

诗人元好问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元好问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 查看详情>>

诗人元好问作品: 《梨花海棠·梨花如静女》 《江城子·来鸿去燕十年间》 《满江红·三泉醉饮》 《俳体雪香亭杂咏》 《济南杂诗·石刻烧残宴集辞》 《江城子·寄德新丈》 《鹧鸪天·抛却浮名恰到闲》 《促拍丑奴儿·无物慰蹉跎》 《赵大年秋溪戏鸭图》 《月观追和邓州相公席上韵

《江城子·旗亭谁唱渭城诗》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