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书怀》赏析

朝代:唐代诗人:崔峒古诗:江上书怀更新时间:2019-01-11
这是一首描写骨肉情亲的送别之作。诗人送别亲人远去,江天浩渺,薄暮冥冥,形孤影单,百感交集,遂写下此篇,书写情怀。
此诗首联起句点出“骨肉”,可知所送之人乃诗人之亲人,骨肉本不可分,可偏偏要分开。且要分别到那天涯海角去,不禁让人悲从中来。次句点出“江山”二字,更觉“天涯”之辽远。颔联写诗人泪流沾襟,可见与亲人之情深,更着一“血”字,可知其泪涌如血,其悲苦的情状让人目不忍睹。对镜梳头,脱发满镜,可知诗人愁苦难当,心力非常憔悴。颈联出句的“胡越”既照应首句之“天涯”,言亲人所去之地极为遥远,且胡越皆为蛮荒之地,暗喻其偏远,自然是不可通书信了。对句承上说明因书信不至,亲人生死未卜,梦里也难以见到。尾联写诗人梦不到亲人,于是登高远望,仍然没能望见,只好孤身而回,其心境非常落寞。一个“罢”字,可以想见其失落、惆怅的情状。
全诗紧扣“怀”字行文,缘情写景,以景衬情,笔力深沉,情感凝重,劖刻凄厉,意境深沉,慷慨悲凉,直入肺腑,仿佛是诗人字字血泪的无声哭泣。虽多模仿杜甫《遣兴》一诗,却也别有新意。唐人即以此诗为崔峒代表作,韦縠《才调集》选崔峒诗两首,其中即有此诗。此诗充分体现了崔峒描写个人遭际感受时感情的深切、凝炼和用笔的老到,几乎是字字含着血泪的发自心底的呼喊,可以说是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蒋寅认为此诗与杜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精神实质一脉契合,继承了杜甫写身世潦倒写骨肉情亲的深沉笔力。
《送红线》是唐代诗人冷朝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描写送别的场景并点明感情,后两句描写百尺楼上望红线乘舟远去时和去后的景象,以红线比洛妃,表现了对红线的赞美和依恋之情。全诗借景言情,字韵清越,词调极佳,以洛妃写红线,形神兼备,历来为人所激赏。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据袁郊《甘泽谣》载:红线初为潞州节度使薛嵩家侍女,时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蓄勇士,将并潞州,嵩闻之,日夜忧虑,计无所出。红线夜至魏郡,入承嗣室,取床头金盒而归。嵩因遗书承嗣,以金盒示之,承嗣惊惧,遣使谢过。一日,红线辞去,嵩不能留,乃广集宾友饯别。嵩以歌送红线,请座客冷朝阳为词。又《唐诗纪事》载:“潞州节度使薛嵩,有青衣善弹阮咸琴,手纹隐起红线,因以名之。一日辞去,朝阳为词云云。”

诗人崔峒资料

赏析作者崔峒

崔峒,生卒年、字号皆不详,唐代诗人。登进士第,大历中曾任拾遗、补阙等职。集贤学士。其余事迹不祥。唐朝大历年间和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耿湋、夏侯审合称大历十才子。崔..... 查看详情>>

诗人崔峒作品: 《虔州见郑表新诗因以寄赠》 《寄上礼部李侍郎》 《刘展下判官相招以诗答之》 《题空山人石室》 《赠元秘书·旧书稍稍出风尘》 《送冯八将军奏事毕归滑台幕府》 《初除拾遗酬丘二十二见寄》 《赠元秘书》 《刘展下判官相招以诗答之》 《越中送王使君赴江华

古诗《江上书怀》的名句翻译赏析

《江上书怀》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