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鉴赏

朝代:宋代诗人:汪藻古诗: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更新时间:2017-12-13
诗人在开头两句直截了当地描绘出己酉之乱的景象,点明了令人耽忧的危难局势,诗人的感情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抒发的。“草草”二字,尽显南宋官军退逃时无心抗战、匆忙慌乱之状,“悠悠”一词则活画出金兵所向无阻、趾高气扬的神态。两相对比、触目惊心。这两个叠音词的使用,还巧妙地传达出这场劫难的规模巨大和时间的长久,可谓精炼贴切,言约意丰。作为宋军从北向南退守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长江,旋即也成为敌人的悠悠饮马处,国家所面临的空前危难就自不待言,诗人的忧虑也就不言而喻了。
次联的写法非同一般的紧承首联,而是宕开一笔,去回顾己酉乱前曾出现的令人欣慰的局面。先用越王勾践故事:勾践立志报仇复国.卧薪尝胆,终于灭吴兴越,再用补天神话:女娲氏见天倾东南。于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诗人用这两个典故的意图在于表面,靖康乱后,历经艰辛,尚能使国家免于灭亡的命运而在东南建立起南宋政权,虽然现在敌人得势,但只要坚定抗战.发扬卧薪尝胆、炼石补天的精神,雪耻复国的胜利也能实现。
第三联又一笔挽回,与首联呼应.回到当前的形势上来。“诸将争阴拱、苍生忍倒悬”二句,令诗人痛心疾首:大将们都按兵不动,袖手旁观,只知拥兵自重,置国家安危、民族存亡于不顾,沦落敌手的人民只能忍受着巨大痛苦而解救无望。诗人有着强烈的愤懑和谴责,对受苦百姓又含着深切的同情,其爱憎立场,十分鲜明,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来说,这种感情是非常可贵的。
尾联承接前面六句并顺势达到情感高潮.是诗人发自胸中的呼喊。由于诸将们拥兵自重,不敢抗敌,致使金兵占领了大片国土,河山破碎,强盗横行,黎民遭殃,诗人是格外愤慨和焦急。结句则用前人成句:李白《奔亡道中》:“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杜甫也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李、杜诗中都表示的是游子旅客思归的焦虑和苦恼,多不出个人情感的范围,而汪藻此时的慨叹,不全是为个人遭际,主要还是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发出的心声。因而这就比李、杜诗有更深的意义,有更为强烈的震撼力量。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精于选词炼字。如颈联中一个“争”字与一个“忍”字相对,既客观描述了诸将拥兵自重的情形和人民忍受着痛苦,又同时表达了诗人谴责与同情的两种态度。从这首诗的写法中,可以看到诗人受江西诗派的一些影响,而从其忧国伤时,感情深沉自然来看,与杜诗更为相似。
《即事》是宋代诗人汪藻创作的组诗作品。两首写夏天景物的诗,第一首先写深夏景物,后转写夏雨;第二首写雨意未消,前两句同第一首,先写景,而后两句则是写作者。表面上,这两首诗传达出的是对春日生机勃勃的喜悦和诗人的悠闲之感,实则流露的是作者对人生经历的一种怅惘心情。

诗人汪藻资料

鉴赏作者汪藻

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人。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崇宁二年进士,任婺州观察推官、宣州教授、著作佐郎、宣州通判等职。徽宗亲制居臣庆..... 查看详情>>

诗人汪藻作品: 《阻溪涨宿诸暨县上省院》 《宿酂侯镇·当时踏月此长亭》 《虾蟆石·发挥泉石有新图》 《赠人·山城重到转清幽》 《熊使君垂和漫兴诗次答》 《鲁国太夫人杨氏挽诗》 《宿东山寺有谢公井存焉》 《徽宗皇帝灵驾发引挽词》 《水部书画·眼见嘉平忍更论》 《积翠楼·直到孤峰最上头

古诗《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的名句翻译赏析

《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