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自古帝王州》赏析

朝代:宋代诗人:王安石古诗:南乡子·自古帝王州更新时间:2018-03-30
上阕怀古,盛赞六朝古都金陵的繁华。唐代刘禹锡曾作《西塞山怀古》一诗:“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然而,王安石看到的与刘禹锡所见大不相同,这里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佳气上浮。但那是晋代的事情,已经过去四百年了,晋代的白衣胜雪,衣冠之族,已经成为一座座古墓,回首往事的时候,这些是怎堪回首呀。末句借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名句,表达的是同样的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过去的时代里,这是诗歌中常用的写法,借此来表明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使诗歌具有一种“高古”的气象。
下阕写登楼览胜,抒发往事似水的惆怅。作者登上高楼,极目远眺,心情难平。王安石追求的是推行新法,实现强民富国的愿望,然而由于守旧派的阻挠,他心愿未遂,又心有不甘。“绕水游”是排遣心中的愁绪或不平事的一种办法,在这里,作者借这种典型的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无边愁绪。好在这种“绕水游”并不受外在任何事物的限制,可以“恣行”,随意地到处走走。但是,这是一种多么无奈的自由啊,王安石所追求的,是推行新法,实现强民富国的愿望,而现在,只能是“绕水游”而已,慨叹之声,达于纸上。“上尽层楼”含有中国古代的“登高怀远”“登高而愁”意思。从南北朝时期的王粲写《登楼赋》开始,这个动作就被赋予了思念故国之情。而唐代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则是从人生哲学意味上诠释了这一个典型的动作、典型的场景。在这里,作者是思念故国(首都)呢,还是“欲穷千里目”呢?
通过上文的表面闲适与内心焦虑,我们可以看到他所思念的,正是重回故国,再造宏业;通过后文的回忆往事,我们又可以知道作者这时的心理是放弃思念故国的想法,而注重对往事的追寻,注意对往事从文化意义上进行思考;我们还可以认定,作者是想“登高望远”,而这里的“远”,不是空间上的,而是时间上的,表明作者独特的意趣和别具怀抱。“更上楼”,不是上到楼的顶端再往上走,而是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地登楼。结句也是化用唐人诗句,王勃的《滕王阁诗》,作者在这里却别有怀抱:可以理解为,历史是无情的,就像东流之水,一直向前,或许人类所为的一切只是这水的片刻停留,没有太大的意义;也可以理解为,不论目前我的遭遇如何,但我所做的一切,都如长江水一般,是一种永恒的存在;或者联系《滕王阁诗》原文前一句:“阁中帝子今何在?”的反问,问当今的皇帝“今何在”,表达自己期待着重回朝廷的愿望。但似乎一切都不重要了,就像长江水,一直流着,流着。
作者以金陵为题来咏史述怀.把六朝兴盛与衰亡的历史看作是人生“一梦”。这种思想看似消极,其实隐含r王安石借咏史抒发退隐后的孤寂之感和罢相后的忧国忧民、悲愤沉痛的心情。与《桂枝香》相比,此词虽然形象不够鲜明,气势也不够雄健,但情感充沛,情调悲凉,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容易引起共鸣。
《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是北宋词人王安石晚年的作品。这首词是作者退隐之后定林院生活的一个剪影式写照,写入春寻幽之趣,隐隐透露了作者身虽幽闲而内心并不平静的精神状态。上片写一次骑驴春游,欣赏到钟山春意盎然的景象,抒发心闲意静,恬然自若的感情。下片写僧斋昼寝,词人游兴已尽,依然回归山寺,就床而卧的情景。全篇即事写景,以白描手法勾勒,物象清幽,气韵萧散,这在充满脂腻粉香的北宋前期词坛上颇有一枝独秀的风致。
王安石罢相退隐江宁(今南京)之后,在府城东与钟山间的一所住宅(名“半山园”)里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十年。距半山园不远的钟山定林寺昭文斋是他日常下榻的别馆,他时时在那儿读书、著述、接待客人,也经常到附近的山林溪壑间登览野游。这首词就是他在定林院生活的一个剪影。

诗人王安石资料

赏析作者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 查看详情>>

诗人王安石作品: 《悼慧休·休公遂不起》 《赴任楚州·昆仑一支流向东》 《和王微之登高斋》 《寄纯甫·塞上无花草》 《金山·数重楼枕层层石》 《奉使道中寄育王山长老常坦》 《道人北山来》 《示宝觉·火暖窗明粥一盂》 《县舍西亭·主人将去菊初栽》 《耿天骘惠梨次韵奉酬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