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咏怀诗·畴昔国士遇》白话译文

朝代:南北朝诗人:庾信古诗:拟咏怀诗·畴昔国士遇更新时间:2020-09-18
从前梁国给了我国士的待遇,那恩情一辈子也忘不了。说是像灵蛇吐珠一样报萧梁,谁知道如今却像吞炭的豫让。帝王的眷顾使我身价珍贵如尺璧一样,而今却不能像季布一样兑现报主的承诺。痛惜凄惨的梁敬帝好比汉末的刘孺子,伤心梁朝子孙就像刘家的史皇孙。可叹我不能像司马相如一样,回到故土为先帝守陵看墓。
“畴昔国士遇,生平知己恩”,“畴昔”,往日。“畴”为助词,无意。“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这二句说,过去梁朝以国士相待于我,对此恩情,一生有知己之感。“直言珠可吐,宁知炭可吞”,前句用蛇吐珠以报隋侯的故事,晋干宝《搜神记》:“隋侯出行,见大蛇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丘”。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下句用豫让吞炭的典故,《战国策.赵策》载:战国初,晋人豫让初事范中行氏,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甚见尊崇。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这二句说自己要像蛇吐珠那样报答梁王朝的恩情,又要学豫让吞炭为梁室复仇。"“一顾重尺璧,千金轻一言”,“顾”,眷念,眷顾,垂爱关注之意。这二句承接一、二句,意思是梁王朝对我的眷顾重于尺璧,而我的一言也使千金为轻,写自己知遇之隆。“悲伤刘孺子,凄怆史皇孙”,刘孺子指汉宣帝玄孙刘婴,平帝死,婴年二岁被王莽立为皇太子,号孺子,不久王莽篡位,废婴为安定公。用此典故是为表示对梁敬帝萧方智(在位二年,公元555至556年)的悲悼,敬帝逊位于陈,陈受命,以敬帝为江阴王,死于外邸。史皇孙为汉武帝之孙,父为戾太子刘据,母号史良娣,妻王夫人,因巫蛊事而遇害。这里是喻指梁朝王室子孙多被戕害。“无因同武骑,归守灞陵园”,“武骑”,司马相如在汉景帝时曾为武骑常侍,“灞陵园”,汉文帝陵园,司马相如在汉武帝时被任命为孝文园令。这二句作者以司马相如自比,因庾信本是梁朝的文学之臣,说自己不能像司马相如那般守灞陵园,意思是不能回到故乡归守梁主的陵墓。
本诗头二句直抒胸臆,浅显易懂,但亦暗含“士为知己者死”之意。故三、四句说想报恩,岂料遭逢国变,唯有走豫让的道路了。五、六句又承接一、二句,进一步写自己眷遇之隆,一言千金。由此,七、八句很自然地过渡到悲悼梁朝王室的覆亡。结尾二句则说自己连想守梁故主的陵墓都做不到。全诗脉络连贯,承接自然。
庾信诗中爱用典故,《拟咏怀》尤为明显。本诗中用了好几个典故,这一方面是庾信才华丰赡,另外则可以做到用精约的语言包括更丰富的内容,如“刘孺子”、“史皇孙”,令人有史实而产生联想,作者的思想、感情寓于典故之间。结局说自己不能像司马相如那样归守霸陵,为什么呢?没有明言,因为北朝不仅不放他南归,而且屡被加官进爵。所以,诗中虽提到“炭可吞”,虽然“悲伤”、“凄怆”,但最后也只是想回到江南为故主守陵,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很微妙复杂的,这是由于诗人的内心也是很沉痛凄苦的,既屈仕于北朝,又怀念于故国,这种情怀贯穿于《拟咏怀》的组诗之间。本诗则是集中表达了对梁朝知遇之恩难报偿的痛苦心情。

诗人庾信资料

白话译文作者庾信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他的父亲庾肩吾为南梁中书令,亦是著名文学家。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 查看详情>>

诗人庾信作品: 《卫王赠桑落酒奉答诗》 《道士步虚词·无名万物始》 《归田诗·务农勤九谷》 《和回文诗·旱莲生竭镬》 《同会河阳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诗》 《拟咏怀诗·日晚荒城上》 《同州还诗》 《奉和山池》 《拟咏怀诗·榆关断音信》 《正旦蒙赵王赉酒诗

《拟咏怀诗·畴昔国士遇》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