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父谣》注释译文

朝代:唐代诗人:皮日休古诗:农父谣更新时间:2017-05-12
注释
⑴将:拿,用。
⑵挽:牵引。漕:由政府掌管的水路运输。咸京:咸阳,秦的都城,这里指唐朝的京城长安。
⑶水如电:指黄河之水如电之急。
⑷均输:官名,掌管政府的物资运输。利其事:利用潜运一事从中得利。
⑸职司:职掌,职务,这里指掌管谏议的官员。安敢:怎敢。
⑹三川:唐中叶以后,以剑南西川、剑南东川、山南西道三镇为三川。不农:同下句的“不耕”,指不从事农业生产,不生产粮食。
⑺三辅:西汉将京城长安附近一带,划为三个行政区域,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称为“三辅”,直至唐代,仍延用这一称呼,把长安附近地区称为“三辅”,今为陕西省中部地区。
⑻奚(xī):何,怎么。车:用车运。其:指三川、三辅两地区。
⑼天兵:指朝廷的军队。
⑽何计:有什么办法。达王程:将此意见传达到皇帝面前。
白话译文
农家老父冤苦深,向我叙述冤苦情。
只有一人务农事,难供应十人出征。
江淮地区产栗米,怎么水运往京城?
黄河之水急如电,一半粮船河中倾。
均输借此谋私利,谏议大大怎效评!
三川百姓岂不农,三辅田地岂不耕?
何不转运两地粟,保证王师足供应。
农父之言实在好,可惜无法达圣聪!
安史之乱,江淮地区受玻坏较轻。中晚唐以后,江淮地区经济得到发展,在全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统治阶级也随之加紧了对江淮地区的剥削与压榨。江淮地区出产粮食,统治者通过水陆两路将江淮地区的粮食运往京师,供应统治者享用;并转运到边庭,供应戍边的士兵。江淮地区人民深受其害,负担沉重。这首诗就是通过一位农家老父的话为江淮地区农民请命,揭露唐代统治者对江淮地区的掠夺。
这首诗开头两句是作者交待,作者向介绍了一位“冤苦辛”的农家老父。从第三句开始,便是这位农家老父的叙述。这位农家老父不是从自家的生活细节谈起,而是从更为广阔的角度,谈农民负担的沉重,谈“一人农”而‘十人征”的情况。这位农家老父又谈到将江淮粟米漕运京师的弊病,并提出以三川、三辅地区的粮食供应京师,供应边庭的办法。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发表了自已的意见,指出君门九重,即使农家老父的意见再好,也无法让皇帝知道。这里明斥从中作梗的官吏,暗讥皇帝耳目不聪不明。
此诗夹叙夹议,叙议有机结合。诗人借农父之口表达了对劳民伤财的漕运的看法,反映了江南农民的沉重负担,揭示了唐王朝吏治的腐败和朝政的昏愦。晚唐时期漕运伤民是不争的事实,受到很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张籍、王建等诗人都有诗作反映漕运的弊端,尤其是王建的《水运行》,不仅反映了漕运的艰辛,而且一针见血地指出“远征海稻供边粟,岂如多种边头地。”皮诗中的“奚不车其粟,用兴供天兵”的观点与之颇为相似,可谓有识之士所见略同。但是如此严重的社会问题并没能引起唐王朝最高统治者的重视,朝政的昏愦、统治阶级的腐朽,于此也可见一斑了。

诗人皮日休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皮日休

皮日休(约838-约883),晚唐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汉族,复州竟陵人。曾居住在鹿门山,道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醉士等。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咸通八年(867)进士..... 查看详情>>

诗人皮日休作品: 《寒夜文宴联句》 《惠山听松庵·千叶莲花旧有香》 《茶笋·褎然三五寸》 《奉和鲁望同游北禅院》 《鸣桹·尽日平湖上》 《奉和鲁望春雨即事次韵》 《酒中六咏·酒池》 《馆娃宫怀古五绝》 《射鱼·注矢寂不动》 《太湖诗·以毛公泉一瓶献上谏议因寄

《农父谣》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