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杨次公春兰》赏析

朝代:宋代诗人:苏轼古诗:题杨次公春兰更新时间:2017-11-02
兰,“春则茁其芽,长五、六寸,其作一花,花甚芬香。大抵生深林之中,微风过之,其香霭然达于外。”(《尔雅翼》)这首题春兰之作,前四句写兰的非凡风姿,后四句写人对兰的倾心爱慕。
兰花的风姿非同一般。“春兰如美人”,其娟秀妩媚的形貌,自在不言之中;更使诗人动情的是其卓尔不群的风韵。兰花并不以艳丽的花朵迎人,也并不像行云行雨的巫山神女那样自来亲近,若无识者采撷,宁愿自守芳洁,是羞于自荐的。然而,“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孔子家语》)在春风雨露的滋润下的兰花,幽香远溢,清雅沁人。尽管兰藏身于乱蓬萧艾之中,闻其香而不见其姿,还是被诗人发现了。前四句,写足了兰花的风神。其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外观的形貌,更在于内蕴的韵致。故略其形而写其神。
诗人对兰花的爱慕也与众不同。古代诗人屈原的《离骚》屡次写兰,又是“纫秋兰以为佩”,又是“结幽兰而延伫”。东坡要以丹青描绘兰花真容(也就是作诗刻画兰花特有的品性标格),以补《离骚》之不足。他也要象屈原那样,以兰为芳洁之友,郑重对待,高冠带剑(屈原《涉江》有“带长铁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鬼”之句,谓其服饰高古奇伟),纫兰为佩,丝毫也不敢亵渎。
既然兰花非同凡艳,当然不得以凡艳待之,且当以非凡之笔写之。咏兰之作矣,此篇着眼于审美对象与审美感受的特异之点,其他一概略去不写,实是别出机杼。诗中明以美人喻兰,暗以兰喻隐君子,故与《离骚》、灵均关合,颇见匠心。
《聚星堂雪》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咏雪而不使前人用得俗滥的形容语及代字,脱去故常,以生新的画笔采用白描手法,细腻地摹写飞雪的种种姿态、神韵,并着意写出宾客与诗人由雪引发的豪迈的酒意诗情,以及无限喜悦的心情。诗中又描写了宴会散去、诗人归来后,终夜关注下雪的深浅程度,并写他一清早就出外观赏雪景的情景。尽管只不过是一场小雪,由于旱情稍稍得到缓解,忧国爱民的诗人由衷地感到惊喜。篇末点明本诗的特点是“白战不许持寸铁”,照应诗序所定避俗就新的写作方法。全诗句句关合小雪,体物入微,达到了物与神游的境界。
哲宗元祐六年(1091)八月,苏轼罢去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出为颍州知州,这首诗作于当年十一月。此诗写作缘起诗序中已说得十分详尽。

诗人苏轼资料

赏析作者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 查看详情>>

诗人苏轼作品: 《西新桥·昔桥本千柱》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 《赠孙莘老七绝》 《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 《水调歌头·公旧序云: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之》 《南歌子·湖景》 《和陶归园田居·坐倚朱藤杖》 《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茅堂予以其所处最为深》 《夜饮·短衫压手气横秋》 《读开元天宝遗事

古诗《题杨次公春兰》的名句翻译赏析

《题杨次公春兰》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