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纪赞》创作背景

朝代:两汉诗人:司马迁文言文:五帝本纪赞更新时间:2017-06-15
《五帝本纪赞》是《古文观止》里的一篇文章,本为《史记·五帝本纪》的赞语部分,其宗旨在于说明《五帝本纪》的史料来源和作者的见解。文章先总提有关五帝最早史料,接着写作者实地考察和对史料的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说明作者论述的根据。文章不满两百字,言简意赅,曲折回环,是一篇引人入胜的说明性的短文。
《史记》的首篇为《五帝本纪》,《五帝本纪赞》是司马迁为首篇作的赞语,列在该篇的末尾。赞语是司马迁在《史记》的重要篇章之后,以“太史公曰”的口气发表的议论、总结或补充的文字。说明了司马迁对待史料的审慎态度以及他在验证史料时跋山涉水的艰苦过程。此种颇似于评论的“赞”的形式,乃司马迁首创,并被后世史书所沿用。
注释
1、五帝:中国古代帝王。中国历史上关于五帝,共有五种说法。一:《五帝德》所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其说根据《国语·鲁语》对他们的赞誉而定。《帝系》为其编造了以黄帝为始祖的世系。《吕氏春秋》及《史记·五帝本纪》承用了此说。二:《战国策·赵策》与《易·系辞》提出的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五人。《庄子》、《淮南子·淑真训》及《三统历》亦承此说。三:《吕氏春秋·十二纪》所载的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礼记·月令》亦同此说。王符《潜夫论》并将古代各帝王部分别纳入此五帝的血胤系统之下。四:《世经》所编排的古史系统依《十二纪》与《月令》,在黄帝与颛顼之间有少昊,郑玄注《中侯敕省图》即加少昊于第一个五帝说,谓五帝有六人,俱合于五帝座星。然东汉以来《稽命徵》等之说,把黄帝升为三皇之一,皇甫谧《帝王世纪》从之,而以少昊以下五人为五帝。于是伪《尚书序》即据以将《世经》前面三名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接着的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五:《通鉴外纪》及《路史发挥》引梁武帝萧衍画像碑述,以黄帝、少昊、颛顼、喾、尧为五帝,似是最晚的一说。本纪:《史记》的一种体例。按照年代先后,叙述历代帝王政迹。赞:文章最后的论赞部分。这里是作者在叙事之后,以作者的口气写的议论、总结及补充的文字。
2、太史:官名,是掌管政府资料档案文件的,秦汉时称“太史令”。因朝会座次,居公之上,在皇帝左右,当时称为“太史公”。司马迁曾担任汉太史令,所以自称太史公。一说,《史记》中称太史公,是因为《史记》传自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恽尊称其外祖为太史公。
3、尚:通“上”,久远。
4、《尚书》:即《书经》,简称《书》。中国最古的史书,内容包括上古典谟训诰之文,因此称《尚书》。
5、百家:先秦时代,思想学术家极多,如老子、庄子、墨子、苟子等,统称百家,又称诸子百家。
6、雅:正确、合乎规范。 驯:通“训”,可以为训。事有所依,文辞又美,也就是有规范的意思。
7、荐绅:通“捂绅”,也作“缙绅”。捂,插。绅,大带子。播绅,谓插笏垂绅,古代高级官吏的装束。借指大人先生。
8、宰予:字子我,也称宰我,春秋时鲁人,孔子弟子,善于辞令。《五帝德》及《帝系姓》:见《大戴礼》及《孔子家语》。
9、儒者:指学习儒家学说的诸生。
10、空峒:也作“崆峒”,山名,在今甘肃平凉市西。《庄子》说,黄帝曾在这里向广成子问道。
11、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传说黄帝征蚩尤,战于涿鹿,遂戮蚩尤。
12、渐(jiān):流入,这里是到达的意思。
13、古文:指《尚书》等所载。
14、近是:近于是。“是”,指代“黄帝尧舜之风教”。前省介词“于”字。
15、《春秋》:鲁国编年体史书名,为孔子所删定,自鲁隐公元年起,至哀公十四年止,凡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
16、《国语》:书名。传说春秋时代左丘明所作,分国纪事。
17、发明:闻名。
18、章:通“彰”。明显。
19、顾弟:只是,不过。弟,同“第”。
20、表见:表现。见(xiàn),通“现”。
21、间(jiàn):间隙,这里指脱漏。
22、轶:通“逸”。遗失。这里指逸文。
23、固:本来。
24、论次:谓依次叙述。
白话译文
太史公道:“学问家多说‘五帝时代,是很久远的了,似乎传闻难以相信了!’然而《尚书》上记载的,独从唐尧开始,直到后代。不过百家说黄帝时事,他那文词很不雅顺,所以就是绅士家有见识的人,也很难断定他是真是假。像孔子那里传述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读书人以为不是圣人说的话,儒者便不肯传述。我曾经西面到崆峒山,北边过涿鹿县,东边流入海中,南面直到淮水、长江中间的了。凡到过的地方,那些长老都每每称说黄帝、尧、舜居住的地方,风气教化,原来与众不同的。总而言之,只须不和古文差得很远,近乎是可信的。我看《春秋》、《国语》二书,那其间有可和《五帝德》、《帝系姓》等篇互相发明的,很是明显。不过但观大略,不加深考,自然觉得他所发表的,都不是虚伪的;若细考了,也便有出入。至于《尚书》那部书,原是残缺有脱漏的,所以他散失的事情,反时时在他说中看见。这不是好学深思,心中明白书中用意的人,不能同他讲的。原来古书的真伪,怎可和浅见寡闻的人讲呢?我所以并合了诸子百家的书,定成撰论的次序。拣选那其间说话格外典雅的,做成《本纪》和全书的第一篇。

诗人司马迁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查看详情>>

诗人司马迁作品: 《项羽本纪赞》 《孔子世家赞》 《孙子传》 《韩信始为布衣时》 《傅靳蒯成列传》 《屈原列传·屈原者》 《苏秦列传》 《韩世家》 《毛遂自荐》 《曹相国世家

《五帝本纪赞》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