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赏析

朝代:唐代诗人:白居易古诗: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更新时间:2020-04-17
此诗先从不同的角度描写绫袄的温暖、轻盈。首联“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是介绍新袄的用料和式样。绫是一种提花软缎,制成绵袄,自然地呈现出水波状的衣纹,这是外表;至于袄内则是丝绵絮成,故暖而且轻。可见,这是一种极高档的过冬御寒之物。次联用“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来说明这件绫袄的用途。“兴”是指早晨睡醒起床,“好”与下文“宜”互文见意,都是适宜于做某事的意思。冬天的早晨天气寒冷,能够晒会儿太阳自是舒适可人;而晚上出门访友,穿着暖而轻的绵袄,踏雪赏月更不失为雅事。接着,“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两句从侧面表现绫袄的优点。鹤氅是古代官僚贵族时髦的披戴,木棉在当时也是珍稀品。它们徒有虚名,不如丝绵,更加衬托出作者这件用丝绵所絮的绫袄的实用舒适。这几句分别从用料、御寒的效果、与鹤氅及木棉的对比几个方面表现了这件新袄的不凡。穿着这样高级舒适的衣服,宴安侵夜,安然稳睡到天明也就不奇怪了,故曰“宴安往往叹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其实,诗人其实是不能够“卧稳昏昏睡到明”的。对不能安睡的原因,“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两句作了鲜明的回答。想到大多数贫民百姓都处在饥寒交迫之中,无法得到救济,作者独独一个人温暖,心中滋味并不好受。因为想着农民的艰难,致使他的耳旁经常响起贫民冻馁饥饿之声。这当然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的产生,却是作者日夜为贫寒百姓思虑所致。“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真挚地表达了作者为贫民着想的可贵精神。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可贵的人道主义思想,同时也可以看出杜甫思想在这首诗中的痕迹。“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这种推己及人、不愿一身独暖惟愿天下皆暖的悲悯情怀,与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一脉相承的。杜甫身受贫寒之苦,仍然想到天下寒士,白居易则是自己温饱而不忘受苦的寒民。正如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所说:“乐天忠君爱国,遇事托讽,与少陵相同。”
从艺术上看,全诗前面用了很大篇幅表现绫袄的温暖舒适,这与后文贫民的饥冻形成强烈的反差,前者愈舒适,愈显出后者的艰辛,“耳里如闻饥冻声”才更显真实感人。因立意落于忧民,此诗很容易让人错觉为一首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或《卖炭翁》一样的七言古诗。事实上,这是一首标准的七言排律,不但中间几联完全合律对仗、讲究粘对,而且以铺陈体物为主。此诗借鉴赋法,每一联都转换视角,从不同角度赋写新绫袄的温暖。后三联想到百姓的寒冷,也可以理解为衬托新绫袄温暖、曲终奏雅的一种角度。在写法上,此诗也是很标准的七言排律。此诗由于立意正确,句法节奏得到了适当的控制,形象也相对丰富,因而还是获得了一定声誉,是白居易七言排律中比较成功的作品。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这首七律首联是作者对自己不同风格诗作的评价;颔联用戏谑、幽默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友元稹、李绅不分彼此的深厚友情;颈联由编集而引发出的对人生的慨叹;尾联表现了作者创作的甘苦与自信,以及诗集编订后的轻松与喜悦。此诗表面上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而实质上充满了不平、辛酸和自嘲。全诗对仗工整,又一气呵成,寓深意于轻松调侃之中,风格亦庄亦谐。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诗人白居易因在朝中直言不阿,作讽谕诗针砭时弊,触怒了权贵,从而遭谗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在这段时期里,诗人极为苦闷,从他写给好友元稹的书信《与元九书》中看出,诗人专门对自己前半生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作了全面的总结与回顾。他痛苦,愤激,但对自己的追求并不后悔,认为“诗人多蹇”,自古如此;前辈的李、杜亦穷悴终身,“今之迍穷,理固然也”。自己虽在政治宦途上遭挫,但多年来所创作的几百首诗文却足以自矜。于是,他“检讨囊帙”,将约八百首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编成十五卷,集成后题了这首诗。

诗人白居易资料

赏析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查看详情>>

诗人白居易作品: 《郭虚舟相访》 《早兴·晨光出照屋梁明》 《思子台有感二首》 《忆庐山旧隐及洛下新居》 《酬思黯相公晚夏雨后感秋见赠》 《哭刘尚书梦得·今日哭君吾道孤》 《醉后题李马二妓》 《答刘戒之早秋别墅见寄》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 《宿东亭晓兴

《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