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创作背景

朝代:宋代诗人:苏轼古诗: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更新时间:2017-11-02
《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六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诗是写乡关之思,并兼写对王安石的怀念之意。第二首诗直接抒发对王安石的怀念之情,并隐含有对王安石的惋惜之意。诗用六言,含思婉转,明朗流利。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苏轼在朝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立秋奉敕致祭西太一宫神坛,看到宫内旧石王安石的题壁诗二首。当时王安石已经在当年的四月去世,新丧未久,苏轼感念平生,遂作次韵诗二首。王诗原作二首云:“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注释
⑴西太一:指西太一宫,是为祀太一神而建的祀所。因神所行方位不同,而建于不同地方以应之。西太一宫在汁京西南八角镇,天圣六年(1028)建。王荆公: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⑵川原净丽:原野明净美丽。
⑶风日清酣(hān):言秋雨新晴,风和日美。
⑷剑外:即剑门关以南,指苏轼的故乡西蜀。
⑸池南:一说指池阳县以南,今陕西泾阳西北方,此处代指归蜀之路。一说指凤凰池,中书省所在之地。当时作者任中书舍人。
白话译文
秋天早晨的原野明净美丽,雨后秋风清爽,阳光妩媚。今后我辞官离京,返蜀耕田,有谁在池南为我送行。

诗人苏轼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 查看详情>>

诗人苏轼作品: 《西新桥·昔桥本千柱》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 《赠孙莘老七绝》 《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 《水调歌头·公旧序云: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之》 《南歌子·湖景》 《和陶归园田居·坐倚朱藤杖》 《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茅堂予以其所处最为深》 《夜饮·短衫压手气横秋》 《读开元天宝遗事

《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