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度分水岭》注释

朝代:唐代诗人:卢照邻古诗:早度分水岭更新时间:2017-02-27
①分水岭,此或在川北。
②丁年:丁壮之年。汉以男子二十岁为丁。丁,一作“千”。蜀道:蜀中道路,指蜀地。
③斑鬓:鬓发花白。一作“万里”。长安:唐朝都城,故址在今陕西西安。
④周王粟:周朝禄食。此指唐朝君王给官吏的俸禄。《史记·伯夷列传》:“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⑤“空弹”句:典出《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后以弹冠喻将出仕。汉吏,指贡禹。
⑥马蹄穿:马久行而蹄磨损。徐干《中论》:“策穿蹄之乘而登太行之险,必颠踬矣。”
⑦貂裘敝:貂皮制成的衣裘破旧。《战国策·秦策》: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⑧九折:指九折阪。在今四川荣经西邛崃山。山路险曲,须九折乃得上。
⑨七盘:即七盘岭,在四川广元东北与陕西宁强的交界处,上有七盘关,是川陕间重要关隘之一。
⑩下潄:向下冲荡。
⑫陇头:陇山。六盘山南段,在今陕西渭河北岸。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⑬岭外:岭下。岭,一作“云”。咽:声音滞涩,此处形容水流声。飞湍:急流。
⑭瑟瑟:风的声音。魏刘桢《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⑮苍苍:迷茫。江淹《伤爱子赋》:“雾笼笼而带树,月苍苍而架林。”团:一作“圆”。
⑯“斯路”句:从汉乐府相和歌旧题《蜀道难》化出。《乐府解题》曰:“《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与《蜀国弦》颇同。”
卢照邻的诗大多数作于居蜀期间,他应该在显庆(唐高宗年后,656—661)年间就去西蜀了。当卢照邻踏上贬逐四川的旅途,他就消失了矫饰的优雅。当时叙述个人经历已经成为一种题材,具有自己的一些惯例,而蜀道的实际艰难也是一个乐府主题。尽管如此,这首《早度分水岭》仍然超出了这一题材的各种惯例,将荒凉的蜀道写得真实动人。后来在八世纪的开头十年,这种放逐旅行诗在彻底打破初唐风格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首诗中,“费”周王粟是诗人文雅的自贬,他接受俸禄,却未能尽职。“弹冠”是成语,意味着辞官。据后人对卢照邻生活经历的了解(其中可确信的不多),他此时并未辞官。或许他把这次不光彩的贬逐说成辞官,或许他确实辞了官,后来为了维持生活才出任县尉的卑职。
这首诗在技巧上还保留了部分宫廷诗的写法。三部式的介绍、描写、情感反应保持不变。帝王出游诗的首联通常将出发点与目的地相对,如上官仪的《早春桂林殿应诏》:“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卢照邻恰当地在首联指出了出发点和目的地,但是为了将注意力集中在出发点长安,他把次序颠倒了。卢诗的结尾反应从乐府《蜀道难》借来了惯例。他的同时代人张文琼以此结束同题诗:“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
李白后来在他著名的《蜀道难》中也运用了同样的惯例:“蜀道之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如果将卢照邻的诗与李白的乐府诗相比,就可以看出盛唐对同一主题的处理能够产生十分蓬勃的生气。
这首诗的开头划定了旅行的范围和貌似真实的目标,结尾做出情感反应;而装嵌于两者之间的是一些描写对句。这些对句是旧瓶装新酒:以宫廷诗人技巧的一成不变的完美对称处理荒凉的、个人的处境。貂裘是财富和权力的标志,却由于旅途艰难而破蔽,这一描写标志着丑陋的现实不稳定地侵入了高度控制的艺术。卢照邻诗在整体上的特征是喜欢讽刺的转折,这里将两个极端并置,就是这一特征的一种表现。它是对宫廷诗的首要要求和谐典雅的对抗。即使诗人遵守未成文的法则,在首联划出旅行范围时,他也注意到了自己境况的不协调:他正当“丁年”,却已经“班鬓”。

诗人卢照邻资料

注释作者卢照邻

卢照邻(约636-约680),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定兴县)人,初唐诗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后人有多种说法,有三子,现其后人居住在河北省正定县内。 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 查看详情>>

诗人卢照邻作品: 《同崔录事哭郑员外》 《元日述怀·筮仕无中秩》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送梓州高参军还京》 《长安古意》 《关山月·塞坦通碣石》 《春晚山庄率题》 《结客少年场行·长安重游侠》 《九陇津集》 《送幽州陈参军赴任寄呈乡曲父老

古诗《早度分水岭》的名句翻译赏析

《早度分水岭》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