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秦诗人 > 孟子的诗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意思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朝代:先秦诗人:孟子出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间:2017-03-24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诗人孟子资料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作者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人。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 查看详情>>

孟子代表作品: 《齐桓晋文之事》 《治天下》 《仁义与和平》 《邹与鲁閧》 《诸子喻山水》 《日攘一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名句》 《夫子当路于齐》 《齐桓晋文之事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意思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

查看详情>>

注释 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3.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5.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huán):包围。 7.之:代这座城 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12.是:这。 13.也:表...

查看详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出...

查看详情>>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