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代诗人 > 袁枚的诗 > 浙西三瀑布记 > 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异,卒无复笔的意思

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异,卒无复笔

朝代:清代诗人:袁枚出自:浙西三瀑布记时间:2018-10-24
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异,卒无复笔。
壬寅岁,余游天台石梁,四面崒者崔嵬,重者凝立,皆环梁遮囿。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来自华顶,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所推挡,自然拗怒郁勃,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瀑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后十日,至雁荡之大龙湫。未到三里许,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昳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后半月过青田之石门洞疑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矣乃其瀑在石洞中如巨蚌张口可吞数百人。受瀑处,池宽亩余,深百丈,疑蛟龙欲起,激荡之声,如考钟鼓于瓮内。此又石梁、龙湫所无也。
昔人有言曰:“读《易》者如无《诗》,读《诗》者如无《书》,读《诗》、《易》、《书》者,如无《礼记》、《春秋》。”余观于浙西之三瀑也,信。

诗人袁枚资料

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异,卒无复笔作者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 查看详情>>

袁枚代表作品: 《宿虹桥倪姓家其西席张孝廉请见色甚倨见余意不属乃夸其先人元彪公最知名曾与袁子才商宝意两先生交好余问君曾见袁某乎曰袁在年将大耋安可见耶余告以某在斯乃愕然下拜》 《余春秋·半日为人父》 《六答·随园已筑受降城》 《不寐·梦不分明醉不醒》 《左臂痛·两臂如双桨》 《投郑板桥明府》 《琴溪相传是琴高骑鲤处》 《陶京山·仙家夫妇有刘纲》 《山行·山行不厌草萋萋》 《重到沭阳图记

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异,卒无复笔的意思

《浙西三瀑布记》一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手法,细致而逼真地描摹了石梁、大龙湫、石门洞三处瀑布的周围地形和瀑布水的状貌、气势。袁枚善于抓住“三瀑”不同特点,摹形绘神地传写出它们的不同个性。石梁的喧嚣雄奇,大龙揪的轻柔文静,石门洞的富于乐感,一一都纷呈毕现于作者笔下。此外,作者还运用了二种别具匠心的...

查看详情>>

注释(1)造物:古时以万物为天所生成,故称天为造物。(2)壬寅岁: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3)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4)石梁:位于石桥山,一石梁飞架两山坳间,下临万丈深涧,瀑布飞洒。(5)崒者厜嶬:语出《尔雅·释山》。崒(zú)者,高而挺拔者。厜嶬(zuī wēi,“wēi”字由“厂”与繁体“义”构成,以&ld...

查看详情>>

《浙西三瀑布记》是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的一篇游记,作于公元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此文描写了天台石梁、雁荡大龙湫、青田石门洞三处瀑布的景观,分别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刻画三处瀑布的特点,穷形尽态,意蕴丰富。因是三景合于一篇,所以文章自然重比较,譬如将石梁与大龙湫作比较,则各自特色越发鲜明、越发突出,从而愈见大自然创...

查看详情>>

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异,卒无复笔的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