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代诗人 > 朱晓琴的诗 > 赋得日长唯忆异书看原文及翻译赏析

赋得日长唯忆异书看

朝代:清代诗人:朱晓琴时间:2023-04-06
坐诵安能尽,悠然夏日长。
苦无奇册览,只忆异书良。
岁月壶中永,心思帙外香。
但求新耳目,休觅旧缣缃。
何处遗编贵,谁家古简藏。
收来凭厚价,切莫负流光。

诗人朱晓琴资料

赋得日长唯忆异书看作者朱晓琴

朱晓琴(1793-1852),敕封孺人晋赠为太宜人。祖籍安徽歙县,为朱熹三十一世孙女,嫁于无锡状元孙继皋之后。丈夫为河南伊阳县尉,卒于任。其卒后,后人整理其诗稿,编撰成《凝香阁诗草》。..... 查看详情>>

朱晓琴古诗词作品: 《秋夜独坐·风微露冷淡银蟾》 《赋得手倦抛书午焚长》 《秋雨·连宵风雨卧难安》 《惠山·少保祠》 《赋得自锄明月种梅花》 《赋得共登青云梯》 《暮春宿迁道中》 《惠山·珠帘泉》 《前题仍原韵·笑尔无情不足怜》 《赋得怀抱观古今

赋得日长唯忆异书看原文及翻译赏析

赋得日长唯忆异书看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岁尾蒙翳谈肺色变,惟焚一纸以煞瘟君并遣猪年》 - - 幻庐 - - 凶逾溃血杨生肘,十六轮回疫重有。冠状蛊毒逞罪首,呼吸飞沫缄鼻口。我所思兮在汉阳,云掩江楼居良友。杖履分携小雪初,隔空电联君安否,只馀闭户神自守。无常曳索拘人魂,漫延灾异迫都门。先清坊巷止流言,何心有暇觅春痕。白衣红字联国际,毋庸讳疾同送瘟,颟顸幸勿再昏昏。 ...
  • 古诗《晓凉·迩来晓气凉》 - - 弘历 - - 迩来晓气凉,左近雨或大。隔日奏章至,天津六寸堕。遵化亦如之,一犁种可播。东南斯被泽,西南乃空过。惭愧报雨者,诚感徒称贺。我诚宁在远,于近翻漠如。杂言不成章,掷笔闷无奈。 ...
  • 古诗《翠微寺·一径入翠微》 - - 张鸿 - - 一径入翠微,中有翠微寺。孤塔独凌风,为问西来意。
  • 古诗《咏怀·玄女蓬其首》 - - 沈鍊 - - 玄女蓬其首,感悟轩辕辞。降世示兵诀,精微谁能知。糟粕遗六韬,孙子何支离。天地有妙略,黄石非吾师。冲虚契真际,车马八极驰。大道自底定,嘈嘈徒尔为。
  • 古诗《挽韩克均妻联》 - - 孙尔准 - - 解脱拈花刚佛日;证明因果在仙霞。
  • 古诗《闺怨·午梦惊回是兀谁》 - - 孙蕡 - - 午梦惊回是兀谁,阿奴偷撚紫箫吹。寒声未断肠先断,怨曲将成泪已垂。
  • 古诗《题昌国普陀寺》 - - 丁鹤年 - - 神鳌屹立戴崔嵬,俯瞰沧溟水一杯。积翠自天开罨画,布金随地起楼台。祈灵汉使乘槎到,传法胡僧折苇来。若使祖龙知胜概,岂应驱石访蓬莱。
  • 古诗《赠狄国寅·每读梁公传》 - - 王洙 - - 每读梁公传,青编日屡开。神交慕英烈,自喜见云来。一命须朝禄,连章荐楚材。凡升黄绶秩,世代乃身媒。
  • 古诗《挽张百熙联·尽瘁佐维新》 - - 李滋然 - - 尽瘁佐维新,阙下魂归湘水阔;受知成往事,孤忠泪洒蜀江寒。
  • 古诗《五古·徘徊幽径里》 - - 顾敏燕 - - 徘徊幽径里,寂寂有鸣泉。心共山水绿,坐忘秋风寒。
  • 古诗《偈颂·灵隐虽则无能》 - - 释法薰 - - 灵隐虽则无能,要与花药相见。十七十八,證龟成鳖。十九二十,半夜泼墨。直须枯木生花,胡饼出汁。
  • 古诗《题止水零卉集后》 - - 刘峻 - - 七载春盟一纸芟,那堪画楫忆江南。秋山犹似修眉妩,万叶飘萧态不憨。
  • 古诗《江楼·高楼遥望水云间》 - - 彭孙贻 - - 高楼遥望水云间,不是湘烟是楚山。帆影满天江不见,烟波何处下吴关。
  • 古诗《绮怀·冷趣浓欢两不容》 - - 姚佳 - - 冷趣浓欢两不容,好风吹梦渐惺忪。身如孤蝶俱仙意,人似断鸿无定踪。洞庭郎吟波万顷,苏门长啸岭千重。杨花漂泊桃花薄,老去青春岂再逢。
  • 古诗《寄彭勿庵·一片巴江月》 - - 陈起 - - 一片巴江月,移辉到庾梅。孤山春事早,疏影望东回。
  • 古诗《桃村寄题·白云深处锦成堆》 - - 钱时 - - 白云深处锦成堆,游子逢春定一来。会得四时春不断,桃村何日不花开。
  • 古诗《瑞香·晓见花开意味长》 - - 王遂 - - 晓见花开意味长,夜深放出紫荷囊。须知睡裹香话足,犹锡佳名号瑞香。
  • 古诗《送柴仲山归里》 - - 潘玙 - - 长台在何处,俄听话归期。 雪霁千山月,梅开一路诗。 京尘随地尽,春色到家知。 欲把西湖酒,重来是几时。
  • 古诗《司马倅解组送行》 - - 姜特立 - - 双溪梅水飞洪澜,风制五两争樯竿。 有美人兮彼何官,东阳别驾司马孙。 两摄郡绂私不干,二年解组知岁寒。 五规三戒投天关,经筵赐读帝意欢。 此行定合陪清班,发扬祖德仍追攀。 劝君一杯勿留残,转首咫尺过前滩。...
  • 古诗《月·并照巫山出》 - - 杜甫 - - 并照巫山出,新窥楚水清。羁栖愁里见,二十四回明。 必验升沉体,如知进退情。不违银汉落,亦伴玉绳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