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代诗人 > 张仲素的诗 > 宫中乐·翠匣开寒镜原文及翻译赏析

宫中乐·翠匣开寒镜

朝代:唐代诗人:张仲素时间:2017-04-21
翠匣开寒镜,珠钗挂步摇。
妆成只畏晓,更漏促春宵。

诗人张仲素资料

宫中乐·翠匣开寒镜作者张仲素

张仲素(约769年-约819年),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人,郡望河间鄚县。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张仲素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 查看详情>>

张仲素古诗词作品: 《春江曲·乘晓南湖去》 《塞下曲·三戍渔阳再渡辽》 《献寿词·玉帛殊方至》 《宫中乐·奇树留寒翠》 《思君恩·紫禁香如雾》 《春游曲·骋望登香阁》 《塞下曲·陇水潺湲陇树秋》 《上元日听太清宫步虚》 《催妆诗·舜耕馀草木》 《塞上曲·卷旆生风喜气新

宫中乐·翠匣开寒镜原文及翻译赏析

宫中乐·翠匣开寒镜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十六日渡孔岩》 - - 李穑 - - 万松冈下李家村,欲渡无人枉叩门。过了孔岩心尚悸,小舟风急浪花翻。
  • 古诗《又次可怜。使之乞诗槎川》 - - 赵显命 - - 尔是琵琶女,谁为白乐天。苍然岳麓下,须访老槎川。
  • 古诗《长沙刘通叔有诗见贻次韵奉答》 - - 严复 - - 长留衰病感时危,变徵仍题小雅诗。每惜太仓供雀鼠,行空杼柚到茅茨。屋梁月落回孤影,蘋末风生动远思。辛苦铸金刘子政,可能半额画修眉。
  • 古诗《题米元晖五湖图卷》 - - 石岩 - - 晓窗白发战西风,一笑青云往事空。惟有南山是知已,相逢多在画图中。
  • 古诗《幽燕老将歌·曾共嫖姚擒可汗》 - - 罗万杰 - - 曾共嫖姚擒可汗,至今刀暗血犹丹。壮心不逐年华尽,夜夜旄头拂剑看。
  • 古诗《往凤凰院观稼》 - - 吴几复 - - 使旌巡稼欲观农,赏景留宾大衮东。溪锁豹眠闲雾露,台雕凤集旧梧桐。
  • 古诗《叔衡来沪疗疾相见泫然因有斯赠》 - - 郑孝胥 - - 孤生微意本难明,气类凋伤更自惊。沧海相逢君又病,春寒向晚月初倾。拂衣世网甘除籍,抉目城门敢厌兵?地下王陈应共笑,空将鬼录数同庚。
  • 古诗《续古·矻矻蓬舍下》 - - 陈陶 - - 矻矻蓬舍下,慕君麒麟阁。笑杀王子乔,寥天乘白鹤。
  • 古诗《和麟老韵五绝》 - - 王炎 - - 诗清虽为竹庵编,禅妙元从佛眼传。用处纵横能杀活,匣藏不肯试龙泉。
  • 古诗《寄答区子建李烟客二子》 - - 李孙宸 - - 白社遥怜隔岁时,清欢多向梦中随。官閒日日容高枕,鬓短星星欲变丝。玩世竟非金马客,忘机终狎海鸥期。尺书暂寄罗浮雁,翘首秋风待羽仪。
  • 古诗《新柳·弱质苗条叵耐春》 - - 叶鹤栖 - - 弱质苗条叵耐春,柔姿袅娜拂香尘。未堪折赠离亭客,已足牢牵跃马人。夜月娟娟笼灞水,晓烟漠漠锁江津。漫嫌腰瘦娇无力,羡尔鹅黄爱染新。
  • 古诗《送无过虞仲还歙兼寄子虚》 - - 欧大任 - - 尔忆西池乐,春深负笈还。歌能飞白雪,家自傍黄山。华萼千枝碧,重闱五色斑。安城应有答,宣远在江关。
  • 古诗《登临海峤初发彊中作与从弟惠连可见羊何共和之诗》 - - 谢灵运 - - 杪秋寻远山,山远行不近。与子别山阿,含酸赴修轸。中流袂就判,欲去情不忍。顾望脰未悁,汀曲舟已隐。
  • 古诗《长亭怨·又吹尽》 - - 蒋敦复 - - 又吹尽西风璱璱。悄倚危阑,怕临流水。散了萍花,隔江烟霭渺离思。马嘶病驿,听四面角声起。鬓已不成丝,怎禁得飘零如此。弹指。望高楼不见,只见暮雅归矣。哀蝉落叶,问谁慰那人憔悴。怨玉笛瘦减蛾颦,定不似旧时眉翠。记絮冷关河,万点齐销鹃泪。 ...
  • 古诗《木兰花慢·荡云愁海思》 - - 周岸登 - - 荡云愁海思,俯空阔作重阳。奈大地秋风,无边落木,万感沧桑。高冈。更穷望眼,指青天一发是家乡。斜日搔馀短鬓,暮潮咽断清商。徜徉。藓壁经廊。寻篆刻吊诗狂。叹当年铸错,虚名画饼,招蜀怀湘。魂伤。悼今感旧,记京华选胜共萸囊。休觅残僧话往,有人独立苍茫。 ...
  • 古诗《对月忆海东旧游》 - - 李宪噩 - - 荒村一片月,曾照海东游。树暗山城路,花明水寺楼。春风几回别,皓魄十年愁。欲溯当时乐,飞光不可留。
  • 古诗《次韵邓慎思初入同文馆》 - - 孔武仲 - - 十载江湖万里行,偶来西馆阅豪英。 云龙九阙晨书诏,灯火千门夜出城。 潇洒庭除当月色,重稠幕帟断人声。 年家兄弟今同舍,会见河南起贾生。
  • 古诗《题山寺·白云飞绕寺楼钟》 - - 苏泂 - - 白云飞绕寺楼钟,点滴清声露打松。 童子开门还报我,鹤眠犹在最高峰。
  • 古诗《嵩县遇端午》 - - 李祯 - - 老大偏多故里心,一逢佳节一沾襟。 谁知此日菖蒲酒,又在山城独自斟。
  • 古诗《次硖石·数日方离雪》 - - 韩愈 - - 数日方离雪,今朝又出山。 试凭高处望,隐约见潼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