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代诗人 > 徐铉的诗 > 寒食宿陈公塘上·垂杨界官道原文及翻译赏析

寒食宿陈公塘上·垂杨界官道

朝代:唐代诗人:徐铉时间:2017-05-23
垂杨界官道,茅屋倚高坡。月下春塘水,风中牧竖歌。
折花闲立久,对酒远情多。今夜孤亭梦,悠扬奈尔何。

诗人徐铉资料

寒食宿陈公塘上作者徐铉

徐铉(916年—991年)五代宋初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 ,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 查看详情>>

徐铉古诗词作品: 《自题山亭·跂石仍临水》 《右省仆射后湖亭闲宴铉以宿直先归赋诗留献》 《正初和鄂州边郎中见寄》 《又和·抱瓮何人灌药畦》 《送高秀才·龙门一上嫌轻进》 《秋日雨中与萧赞善访殷舍人于翰林座中作》 《柳枝辞·老大逢春总恨春》 《自题山亭·小舫行乘月》 《咏梅子真送郭先辈》 《和陈表用员外求酒

寒食宿陈公塘上·垂杨界官道原文及翻译赏析

寒食宿陈公塘上·垂杨界官道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秋声馆题壁·秋心何处可遣》 - - 蒋士铨 - - 秋心何处可遣,文字之友数来。绝胜笙歌院落,夜深镫火楼台。
  • 古诗《五更转·旦》 - - 杨柔胜 - - 旦:去意忙。嗟难挽。把恩情作等閒。霎时割爱。割爱轻分散。风雨凄然。愁你路途谁惯官人。。你是个君子人暂时穷天应鉴。不比寻常萍梗随风飐。须念结发情深。休使閒花羁绊。
  • 古诗《和张荀仲先生枉哭家叔父》 - - 施闰章 - - 伤心不忍复登楼,旧日残诗壁上留。扶病白头拚恸绝,敬亭云树一时秋。
  • 古诗《题画·袅袅凉风断复连》 - - 钱复亨 - - 袅袅凉风断复连,青山深处藕花边。谁家楼外停歌舞,又上西湖十锦船。
  • 古诗《萤火赞·熠耀宵行》 - - 郭璞 - - 熠耀宵行,虫之微么。出自腐草,烟若散漂。物之相喣,孰知其陶。
  • 古诗《过曲江张公墓》 - - 梁维栋 - - 一抔传道曲江墓,舆论同瞻大洞天。银烛高从云外出,玉炉端向冢中悬。碑残能识唐朝石,疏在常存金鉴篇。惆怅代殊风度远,月明华表鹤蹁跹。
  • 古诗《古诗·秋风动百草》 - - 彭孙贻 - - 秋风动百草,游子多惨颜。四顾白日堕,客行殊寡欢。悠悠思故乡,去去忽言旋。故乡非云乐,客行常自怜。欲归道无因,愿言托綵笺。桑榆易云晚,惜此华盛年。
  • 古诗《人日入郡谒谢史观察》 - - 张萱 - - 去年人日欲焚鱼,人日今年却曳裾。客舍不弹冯氏铗,夷门先驻信陵车。风和万井花争发,日煖双旌柳乍舒。共道阳春真有脚,曾从幽谷到枯株。
  • 古诗《草堂诗·从教日日敞窗扉》 - - 喻汝砺 - - 从教日日敞窗扉,嫌怕风光入眼迟。剩买芒鞋供看竹,趁乘春雨去裁桤。苦无宾客僧来后,薄有生涯鹤下时。闻道邻翁酒初熟,新篘一酌莫相遗。
  • 古诗《端午日·悠悠南北各天涯》 - - 杨时 - - 悠悠南北各天涯,欲望乡关眼已花。忆得亲庭谁共语,应怜游子未还家。
  • 古诗《次李玉峰见寄》 - - 萧立之 - - 四方上下忽相从,君信西来我信东。剡雪不乘清夜兴,军山依旧梦魂中。合离有数机如发,岁月无情鬓欲翁。斜照一林云百树,吟筒翻作递愁筒。
  • 古诗《鹊桥仙·菊》 - - 卢祖皋 - - 寒丛弄日,宝钿承露,篱落亭亭相倚。当年彭泽未归来,料独抱幽香一世。疏风冷雨,澹烟残照,日日重阳天气。帽檐已是半敧斜,问瓮里新篘熟未。
  • 古诗《七言访净因琏上人》 - - 沈遘 - - 春风才得马蹄乾,便向城西学问禅。不是重阴开白日,自披云雾睹青天。
  • 古诗《杂兴·山簇青螺树拥津》 - - 常纪 - - 山簇青螺树拥津,一回帘捲一回新。湿云初敛经宵雨,小艇频来趁市人。未访赤松随采药,敢希清渭独垂纶。文章假我知何尽,日用聊同耕凿民。
  • 古诗《浣溪纱·万顷桥》 - - 洪亮吉 - - 万顷湖头万顷桥。雨蓑烟柳共飘摇。水从天外绿周遭。宿火照将鸿雁暝,晓霞烘得鹭丝骄。是谁来伴客无聊。
  • 古诗《过虞姬墓·阴陵古道照残阳》 - - 于成龙 - - 阴陵古道照残阳,策蹇荒茔吊楚亡。血洒西风猿啸月,气吞白帝剑生霜。贞魂傍逐乌骓逝,烈骨长凝碧草香。行客莫知悲舞意,春来疑作妒新妆。
  • 古诗《古兴·空井双桐落叶深》 - - 朱彝尊 - - 空井双桐落叶深,铜瓶百丈响哀音。美人不见凉风至,愁对秋云日暮阴。
  • 古诗《过恒心园看残荷,感而作此》 - - 许南英 - - 一亭方卦象,四面拥残荷。秋尽花微瘦,雨过水渐多。红衣自开落,翠盖又偏颇。君子犹如此,相怜奈尔何!
  • 古诗《对梅有作》 - - 赵蕃 - - 日未落时香未归,晚风方觉雪霏霏。 月明纵可形模似,不比风流殆庶几。
  • 古诗《东居·翡翠流苏白玉钩》 - - 苏曼殊 - - 翡翠流苏白玉钩,夜凉如水待牵牛。 知否去年人去后,枕函红泪至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