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代诗人 > 无名氏的诗 > 皇太子升殿宫县称觞介寿之曲原文及翻译赏析

皇太子升殿宫县称觞介寿之曲

朝代:唐代诗人:无名氏时间:2023-04-06
上仪昭举,膺时瑞玉。
群辟在列,跄跄肃肃。
衮衣桓圭,归美稽首。
升降惟时,天子万寿。

诗人无名氏资料

皇太子升殿宫县称觞介寿之曲作者无名氏

佚名,亦称无名氏,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在汉语中,常用张三、李四、某君、某某、某甲、子虚乌有等暂时用作为无名氏的..... 查看详情>>

无名氏古诗词作品: 《吴王射狙》 《初过汉江》 《忆秦娥·瑶台月》 《满江红·雪共梅花》 《子夜四时歌·夏歌》 《引声歌·天地之道》 《蓦山溪·青春三月》 《无名氏·白伫舞歌诗》 《企喻歌·男儿可怜虫》 《南岳夫人授太上宫中歌

皇太子升殿宫县称觞介寿之曲原文及翻译赏析

皇太子升殿宫县称觞介寿之曲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无字碑·如何季世事》 - - 钟惺 - - 如何季世事,反近结绳初。民不可使知,亟亟欲其愚。隐然示来者,此意即焚书。
  • 古诗《谢云隐所摹汉瓦头圆砚歌》 - - 黎简 - - 汉人瓦头缪秦书,偃仰隆杀盘而纡。比方碑额及私印,意态绝同形绝殊。含贞冰洁寿度劫,相面用背圜刳觚。粤人品砚极清鉴,洮河太腻龙尾粗。割云故自贵西洞,弄瓦或亦娱畸儒。谢公同嗜怜我癖,古神仙借今宅躯。石若净纸锴若笔,瓦则古帖书则殳。其文乃长生无极,又铭曰缩本所摹。龙泉绍绕百...
  • 古诗《读五代史记赋十国词》 - - 钱载 - - 八床茗叶摘山包,万户梭声彻夜抛。多暇遂开天策府,人言长者可深交。
  • 古诗《又和宋侯·春风才扇已微和》 - - 刘克庄 - - 春风才扇已微和,灯市新年笑语多。时有老农行拾穗,岂无太史笔归禾。少留楼上三通鼓,休记云间第一歌。传说遨头诗句好,曹刘墙短不难过。
  • 古诗《新年·绿杨垂线拂青苔》 - - 黄省曾 - - 绿杨垂线拂青苔,雨活香泥燕子来。莫道春风无次第,山茶如火诘朝开。
  • 古诗《长流水·暂息轮蹄处》 - - 颜检 - - 暂息轮蹄处,边村落日斜。檐前栖怖鸽,树外听归鸦。绕屋垂溪柳,当春放野花。此间有佳境,原不异中华。
  • 古诗《挽陈其美联·不敷衍》 - - 戴传贤 - - 不敷衍,不调停,不畏人言,一副侠骨,妒煞宵小;为民福,为国利,为谋革命,全身热血,保障共和。
  • 古诗《忆秦娥·繁华歇》 - - 阚寿坤 - - 繁华歇。繁华未了群芳接。群芳接。红楼夜雨,绿窗明月。清明寒食中秋节。池塘藕换东风雪。东风雪。梅花玉笛,拣花丝缬。
  • 古诗《九日进茱萸山诗》 - - 张说 - -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
  • 古诗《赠袁枚联·天为安排看山处》 - - 沈凤 - - 天为安排看山处;风来洒扫读书窗。
  • 古诗《长春庵与黄逢永彭仲垣黄虞六诸君子宴集分得酣字》 - - 张乔 - - 相见不和南,招携惯两三。天衣铺坐对,人影入池涵。野望馀楼阁,林声静笑谈。晚虹低更渴,应羡饮方酣。
  • 古诗《感怀次石斋韵》 - - 熊盛元 - - 帝座星垂九域荒,高楼放眼雾迷茫。风前一任云鬟乱,懒与蛾眉竞艳妆。
  • 古诗《登郭隗台·燕相谋在兹》 - - 皇甫松 - - 燕相谋在兹,积金黄巍巍。上诸欲何颜,使我千载悲。
  • 古诗《纪德·眼中儒生聊尔耳》 - - 邓肃 - - 眼中儒生聊尔耳,仅免春闱饮墨水。可怜四海万青衿,却愧建安六七子。谁似丘侯独可人,日无千篇即怒嗔。腐语陈言俱扫灭,奇文秀句出天真。虎头固已称诗绝,更逢安石分工拙。新诗为侯特发挥,照人之明鉴磨铁。...
  • 古诗《赠篆刻朱生盛》 - - 郑元祐 - - 子刻印如刻秋涛,转摺变化手纵操。螭扁神凝李斯篆,肯綮妙悟庖丁刀。汉章旧制蟠龟钮,魏武新书閟虎韬。太史周南纵留滞,剑文仍欲洗金膏。
  • 古诗《戍妇吟·夫君在边戍》 - - 刘仁本 - - 夫君在边戍,妾身守孤帏。欲往备纫栉,不如频寄衣。衣到恐迟迟,不到妾不知。欲知衣到无,明年鸿雁归。
  • 古诗《油污衣·一点清油污白衣》 - - 无名氏 - - 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駮駮使人疑。纵饶洗遍千江水,争似当初不污时。
  • 古诗《笼鸟却寄关中友人》 - - 于齐庆 - - 一落樊笼不自由,嘤鸣无复旧同俦。印留白云空陈迹,梦入青云悔壮游。比翼早辞帘幕去,失身岂为稻粱谋。最怜风雨漂摇后,索母孤雏语磔辀。
  • 古诗《罗汉赞·百和香中本无我》 - - 黄庭坚 - - 百和香中本无我,光透尘劳一一法。 佛法本从空处起,炳然字义照太空。 以此一香应发心,东方出日西方雨。 我今稽首伐闍罗,是真离欲阿罗汉。
  • 古诗《都梁宫·从来香草骚人咏》 - - 吴淑 - - 从来香草骚人咏,晚作离宫炀帝游。 三殿重重锁秋色,七泉脉脉贯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