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代诗人 > 邹一桂的诗 > 九里箐·石花竹实何曾见原文及翻译赏析

九里箐·石花竹实何曾见

朝代:清代诗人:邹一桂时间:2023-04-08
石花竹实何曾见,䕭刺藤梢着处牵。
山骨暗藏人不识,白云深处是层巅。

诗人邹一桂资料

九里箐·石花竹实何曾见作者邹一桂

生卒:1686-1772。介绍:清江苏无锡人,字原褒,号小山,又号二知、让卿。雍正五年进士,历任大理寺少卿、礼部侍郎、内阁学士。工画,尤擅花卉。有《小山文集》、《小山画谱》、《小山诗..... 查看详情>>

邹一桂古诗词作品: 《快快养·入山搜箐无馀孽》 《洞苗·十接桥头独木船》 《子规·望帝魂归信有诸》 《再试思南舟中叠句》 《石如璋·文教遐敷遍八荒》 《贺门生某母70寿联》 《等溪·转眼流光似决堤》 《由石阡至思南》 《沈兆基·总角菑经事罕闻》 《九里箐·水西西去是西溪

九里箐·石花竹实何曾见原文及翻译赏析

九里箐·石花竹实何曾见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东周列国志诗词·第八十九回》 - - 冯梦龙 - - 昔日伪书奸似鬼,今宵伏弩妙如神。相交须是怀忠信,莫学庞涓自陨身!商於封邑未经年,五路分尸亦可怜。惨刻从来凶报至,劝君熟读省刑篇。
  • 古诗《题顾德谦摹梁元帝蕃客入朝图》 - - 弘历 - - 梁图顾仿犹津逮,婆利龟兹务远奇。可笑江南安撮土,鲁河南竟入诸夷。
  • 古诗《沽美酒·骤将他职位迁》 - - 关汉卿 - - 骤将他职位迁。中京内做行院。把虎头金牌腰内悬。见那金花诰帝宣。没因由得要团圆。
  • 古诗《再题天鹿锦卷》 - - 弘历 - - 宋刻丝见亦曾屡,彼皆纂组具画意。率作挂幅俱清玩,石渠不啻贮三四。装为画卷者盖稀,此则画卷前所置。用之贉首似抑屈,爰命裱成画卷式。昔实宾而今乃主,蕉岂幻兮鹿匪寄。常拟食苹寓嘉兴,犹虞呼马廑深思。 ...
  • 古诗《辽府草亭赠朱孔昭》 - - 宋登春 - - 平原门下似君稀,犹着前春旧布衣。况我不如君数倍,食鱼何敢望轻肥。
  • 古诗《风哀·鹊桥云断误佳期》 - - 李江 - - 鹊桥云断误佳期,泪滴西风事已移。捣杵声沈明月冷,蒸梨火尽暮烟迟。人间天上今分两,草木山川总为悲。欲寄锦文何日到,鹊桥云断误佳期。
  • 古诗《次韵相之木犀》 - - 周紫芝 - - 高树层阴作翠云,月华霜晕醒馀薰。人间韵少花俱俗,天上香来世未闻。
  • 古诗《晚秋农家·豢犬使警夜》 - - 陆游 - - 豢犬使警夜,畜鸡用司旦。彻警盗所窥,失旦固吾患。岂无糠粞费,施报不可缓。家居亦为政,发我中夜叹。
  • 古诗《宗祀夕·玉天无滓月光寒》 - - 潘牥 - - 玉天无滓月光寒,霁色分明在露盘。一夜九重全不寐,时教中使捲帘看。
  • 古诗《怀妓·三山不见海沈沈》 - - 刘禹锡 - - 三山不见海沈沈,岂有仙踪更可寻。青鸟去时云路断,姮娥归处月宫深。纱窗遥想春相忆,书幌谁怜夜独吟。料得夜来天上镜,只应偏照两人心。
  • 古诗《奉和圣制咏金莲花诗》 - - 张英 - - 托迹灵峰下,移根玉殿西。色将篱菊掩,名共渚莲齐。灼灼金英满,翻翻翠叶低。坐看瑶草近,何异蹑丹梯。
  • 古诗《登北固山木末楼寻高南阜题壁》 - - 李元直 - - 危磴攀萝上,来登木末楼。帆随孤鸟去,云共大江流。霸业余残碣,高踪感旧游。摩挲题壁字,慷慨为谁留。
  • 古诗《大姐自长沙归穗》 - - 陈永正 - - 湘水焉能北,乡心结海珠。喜看颜色好,漫说古今愚。世事莫须有,人生何患无。共期葆金玉,原不是微躯。
  • 古诗《长沙广州车中得沈小淩短信言时游爱晚亭云》 - - 王引 - - 迢迢庾岭客征南,瘴雨蛮烟洗不堪。却羡停车沈公子,潇湘爱晚鬓青岚。
  • 古诗《柳·已遣飞花作白蘋》 - - 屈大均 - - 已遣飞花作白蘋,又教吹絮逐香茵。枝间娇鸟纷无数,第一流莺最恼人。
  • 古诗《凄凉犯·旧扇》 - - 孙鼎臣 - - 冷萤闪入帘旌暗,梧阶骤雨初歇。篝香散尽,怀中宛转,旧时圆月。秦鸾影绝。剩一角青缯山活。问秋风今生那日,再与片时热。密密湘东字,翠墨秋毫,素纨愁滑。郁金未涴,忆针楼晚凉时节。容易经年,清梦断桃笙如雪。更谁禁枕畔络纬,语切切。 ...
  • 古诗《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息鸡草长绿离离》 - - 纪昀 - - 息鸡草长绿离离,织荐裁帘事事宜。騕袅经过浑不顾,可怜班固未全知。
  • 古诗《寓居寰内宰邑者数见存访因成谢》 - - 宋庠 - - 谢病非三最,为氓乏一廛。 何言罗爵尉,时驻舄凫仙。 华辙交深巷,馀香袭故氈。 猪肝难设具,应作闵生憐。
  • 古诗《梅花·玉粟匀圆官样黄》 - - 张耒 - - 玉粟匀圆官样黄,领巾借与十分香。 冲寒不为生春物,自要晨霜为洗妆。
  • 古诗《送僧之松溪寺》 - - 詹英 - - 师去松溪寺,应添景更清。 洗溪留竹影,扫院着松声。 鸟就阶前宿,云从席上生。 老予无所住,于此亦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