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代诗人 > 陈沆的诗 > 苦雨忽霁步出城南望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苦雨忽霁步出城南望春

朝代:唐代诗人:陈沆时间:2023-04-06
春事已过半,农夫都在原。
雨多原不害,晴速即为恩。
水长欲无路,花开何处村。
静观禽鸟意,吾亦久忘言。

诗人陈沆资料

苦雨忽霁步出城南望春作者陈沆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后梁开平二年(908)登进士第。南唐时隐居庐山,故《雅言杂载》称庐阜人,然庐阜恐非其本贯。性僻野,不接俗士。诗人黄损、熊皎、虚中尝师事之。齐己称曰&ldqu..... 查看详情>>

陈沆古诗词作品: 《丁花农孝廉将归湖南过寓话别不觉申旦赋此赠行》 《二十六日不寐》 《寄呈阮芸台先生》 《钱璞斋见惠山水二幅作诗谢之》 《为芝楣题蕉窗问字图》 《舟行杂诗·水急不受舟》 《山中月夜·良夜不成寐》 《迟友不至·春城雨不歇》 《闱中作·圣人兹御宇》 《到家·笑指江边屋

苦雨忽霁步出城南望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苦雨忽霁步出城南望春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恭奉皇太后游狮子园》 - - 弘历 - - 金风皓日仲秋天,欣奉慈游坻苑便。凤辇镇看祥拥护,狮峰如献寿因缘。手调甘旨叨加进,目睹山川觉倍妍。膝下依依承色笑,不殊四十六年前。
  • 古诗《自江川之澄江赠王钝庵廷表并柬董西泉云汉》 - - 杨慎 - - 通海江川湖水清,与君连日镜中行。孤山一点冲烟小,何羡霞摽挂赤城。
  • 古诗《挽佛裔和尚联》 - - 梁同书 - - 竹萎蕉枯,此日是师真面目;焚香洒水,当年惟我旧朋俦。
  • 古诗《泛舟至瀛台即景》 - - 乾隆 - - 黄头缓着荡兰桡,为爱芳荷浥露饶。袭袭清香无近远,蓬瀛犹在锦云标。
  • 古诗《宫词·鹦鹉今朝在辇竿》 - - 宋白 - - 鹦鹉今朝在辇竿,辇官防护换肩难。逡巡渐入花深处,却索低骢鞴玉鞍。
  • 古诗《游九疑拟古·人生百年内》 - - 邓云霄 - - 人生百年内,天地总如寄。大哉帝王居,八荒堂闼尔。形骸有雕谢,神理无终始。远近岂殊观,徒劳泣妃子。沾沾妇女仁,应为达者嗤。赢博无不可,延陵悟兹旨。
  • 古诗《登连珠峰·阁中罢鸣琴》 - - 吴与弼 - - 阁中罢鸣琴,芳筵谢斟酌。扪萝一褰裳,奇峰酬素约。天风起萧条,山雨来溟漠。时驰千里目,四际云烟薄。会当斯结亭,胜览翔寥廓。
  • 古诗《点绛唇·代栖隐昙老》 - - 向子諲 - - 折脚铛中,二时粥饭随缘过。东行西坐。不识而今我。坏尽田园,终日且婆和。还知么。锥也无个。肘露衣衫破。
  • 古诗《虞美人·三年万里黄尘路》 - - 黄机 - - 三年万里黄尘路。只欠江湖去。扁舟二月下湘湾。过了洞庭青草又春残。□□□□□□□。□□□□□。□□□□□□□。□□□□□□□□□。
  • 古诗《秋日渡太湖·弥漫极目远》 - - 秦涌 - - 弥漫极目远,一叶剪洪流。浪走山疑簸,潮升岸欲浮。三洲天外迥,百族水中秋。欸乃渔人曲,苍然起暮愁。
  • 古诗《示元礼·燕居侍立出扶行》 - - 陆游 - - 燕居侍立出扶行,见汝成童我眼明。但使乡闾称善士,布衣未必愧公卿。
  • 古诗《王乐用佥江门看病别后赋此》 - - 陈献章 - - 木叶吾衣草吾屦,鸟解唱歌花解舞。天际虹桥万丈高,袖里青蛇三尺许。破帽冲开华顶云,西望衡山久延伫。堂堂名教天命之,六六洞天谁是主。五羊城中老法星,日昨江门看病去。
  • 古诗《奉寄昼公·蓑笠双童傍酒船》 - - 秦系 - - 蓑笠双童傍酒船,湖山相引到房前。团蕉何事教人见,暂借空床守坐禅。
  • 古诗《风蝶令·疏雨重帘卷》 - - 郭麟 - - 疏雨重帘卷,生香斗帐熏。夜凉长簟易相亲。只有水精,曾枕堕钗人。笼鸟多羁思,惊猿易感群。当年听雨未销魂。赢得而今,各自夜深闻。
  • 古诗《鹧鸪天·江水无波汉水清》 - - 杨易霖 - - 江水无波汉水清。吴娃憔悴怨飘零。可怜春草连天碧,不见新苔入眼青。风瑟瑟,雨冥冥。垂杨多处是离亭。邻家歌舞关何事,莫向痴人说醉醒。
  • 古诗《杂诗·霜后郊原草渐红》 - - 黄浚 - - 霜后郊原草渐红,江城将冷验残枫。栖霞东去龙潭路,一半青山是画中。
  • 古诗《点绛唇·护雨烘晴》 - - 赵彦端 - - 护雨烘晴,紫云缥缈来深院。晚寒谁见。红杏梢头怨。绝代佳人。万里沈香殿。光风转。梦馀千片。犹恨相逢浅。
  • 古诗《青感·柳花衮雪春冥冥》 - - 林景熙 - - 柳花衮雪春冥冥,溪风一夜吹为萍。萍随风去渺流水,人生无根亦如此。故山入梦草芊芊,半窗疏雨寒食天。晓来白发稀可数,多少朱颜化黄土。高原冉冉青烟斜,麦饭洒松能几家。子规叫残金粟暮,茧纸兰亭已飞去。...
  • 古诗《五月十九日大雨》 - - 刘基 - -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 古诗《已亥杂诗·嘉庆文风在目前》 - - 龚自珍 - - 嘉庆文风在目前,记同京兆鹿鸣筵。 白头相见冬山路,谁惜荷衣两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