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诗人 > 杨圻的诗 > 辽东清明简樊山老人故都原文及翻译赏析

辽东清明简樊山老人故都

朝代:现代诗人:杨圻时间:2023-04-08
弱冠科名事,萧疏卅载过。
诗清饥欲死,春暖病如何。
看到河山异,能辞涕泪多。
应怜故人子,尚气未消磨。

诗人杨圻资料

辽东清明简樊山老人故都作者杨圻

杨圻(1875-1941),初名朝庆,更名鉴莹,又名圻,字云史,号野王,常熟人,御史杨崇伊子,李鸿章孙婿。年二十一,以秀才为詹事府主簿,二十七为户部郎中。光绪二十八年举人,官邮传部郎中,出任驻英属新加坡总领事。入民国,..... 查看详情>>

杨圻古诗词作品: 《纪痛诗·积雪千山乱》 《秋夕与友登北山玩月》 《悼亡诗·门外湘江白露寒》 《吊方孝孺墓·江山虽自归同姓》 《石花林闲居·寂寞安仁宅》 《冬至后得家书梅讯因忆故园四绝》 《戊午三月三日偕霞客放船尚湖看桃花山明水媚花草黏天万人空巷画船如云计十年不家今而后知故乡春游之乐》 《闻畅威已归广陵》 《佳期·佳期邈若云》 《感赋·别业园林朝士家

辽东清明简樊山老人故都原文及翻译赏析

辽东清明简樊山老人故都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中秋香江海山玩月复过灯市酒楼简子威湘水》 - - 杨圻 - - 楼上霓裳第几声,天边战骨想纵横。广寒那有清虚府,破碎山河不夜城。
  • 古诗《哀王荆公·江水悠悠去不还》 - - 张舜民 - - 江水悠悠去不还,长悲事业典刑间。浮云却是坚牢物,千古依栖在蒋山。
  • 古诗《半路溪·相逢半路溪》 - - 萧绎 - - 相逢半路溪,隔溪犹不渡。望望判知是,翩翩识行步。摘赠兰泽芳,欲表同心句。先将动旧情,恐君疑妾妒。
  • 古诗《送刘半舫大司空总督河道》 - - 陈子壮 - - 殿履新高面拜除,转咨臣计重河渠。蛟龙始识陵园在,鸿雁终招泽国居。棠蔽东人更竹马,葭明韦曲自橇车。可知识贡千艘入,不碍飞流九派如。
  • 古诗《铜陵·县市无城堵》 - - 陶安 - - 县市无城堵,坡陀枕水滨。铜坑寒凿矿,炭户晓担薪。兵后姜芽少,岩深箭竹新。沙蹊浮石子,戛戛履声频。
  • 古诗《程德孺惠海中柏石兼辱佳篇辄复和谢》 - - 苏轼 - - 岚薰瘴染却敷腴,笑饮贪泉独继吴。未欲连车收薏苡,肯教沉网取珊瑚。不知庾岭三年别,收得曹溪一滴无。但指庭前双柏石,要予临老识方壶。
  • 古诗《丁卯上京·持橐词垣已赐金》 - - 马祖常 - - 持橐词垣已赐金,对衣侍拜更恩深。何如坐索长安米,只有诗歌满翰林。
  • 古诗《菩萨蛮·闵际行花乳茶》 - - 陈世祥 - - 仙人高掌空青雨。玉蓉几点花头乳。一叶乍沉瓯。春云自在流。兰香谁可赠。已证松萝圣。瑞草陋阳坡。除非访穆陀。
  • 古诗《题菱科图·采菱科》 - - 王磐 - - 采菱科,采菱科,小舟日日临清波。采得菱来馀几何,竟无人唱采菱歌。风流无复越溪女,但采菱科救饥馁。
  • 古诗《书和情诗后·底事依声两和之》 - - 胡雪抱 - - 底事依声两和之?妙言如此寓还卮。郢斤入手丁丁响,吴锦因心乙乙丝。蓦自看花双眼泪,曾留下酒十香词。韶年绮思浑雕尽,要拉徐娘话昔时。
  • 古诗《浣溪沙·杏花》 - - 张令仪 - - 小砌残梅雪未消。暖风催放杏花梢。几枝斜傍绿杨腰。薄衬晴光疑半醉,淡笼烟雨不胜娇。只愁深巷到明朝。
  • 古诗《荅徐汀洲·君向淮阳承主恩》 - - 黎民表 - - 君向淮阳承主恩,予亦扁舟归故园。金陵花月何曾见,杀气西街白下门。
  • 古诗《客情·几日不启户》 - - 王冕 - - 几日不启户,庭前青草多。故缘诗思涩,不奈客情何。贫贱家无定,英雄剑懒磨。江山千万里,回首一长歌。
  • 古诗《建州·风紧云高雪尚悭》 - - 刘克庄 - - 风紧云高雪尚悭,建州城北倚阑干。林梢淡日红如线,应为梅花煖晚寒。
  • 古诗《学舍直归晚霁》 - - 宋祁 - - 雨罢残阳在,风微酷暑收。馀昏淡云翳,聚沫泛河流。桃簟双纹展,盘瓜五色浮。潘郎最多感,庭树莫先秋。
  • 古诗《罗敷媚·碧桃》 - - 屈大均 - - 洗红尽褪夭夭色,雪粉犹多。不肯颜酡。浓淡胭脂总笑他。看朱成碧朦胧甚,只为相思。不见红儿。化作瑶华怎得知。
  • 古诗《题黄荫亭瀛槎重泛图即送其赴欧洲》 - - 梁鸿志 - - 称诗遥愧阮亭翁,多子能文句更工。大艑东来勤寄讯,谈瀛终觉胜谈龙。
  • 古诗《宫中词·诏省长杨猎》 - - 顾璘 - - 诏省长杨猎,虞人夜启关。 霜鹰腾紫御,天马跃朱闲。 宝剑秋莲色,雕弓朔月弯。 非熊谁协兆,看载后车还。
  • 古诗《寄息耘·颜颜白发人》 - - 詹英 - - 颜颜白发人,窄窄黄茅屋。 田园不愿多,衣食聊自足。 狂来溪上行,长歌饮溪绿。 家藏一束书,懒教儿孙读。 此意谁可知,高松与修竹。
  • 古诗《走笔送义兴令赵宣辅》 - - 徐铉 - - 闻君孤棹泛荆溪,陇首云随别恨飞。 杜牧旧居凭买取,他年藜杖愿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