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代诗人 > 皇甫涍的诗 > 灵岩溪口招范生不至原文及翻译赏析

灵岩溪口招范生不至

朝代:明代诗人:皇甫涍时间:2023-04-05
倚棹待幽客,萧萧风满林。
遥知云尽处,犹隔洞门阴。
岸静渚花落,溪闲山鸟吟。
真成独往趣,自入武陵深。

诗人皇甫涍资料

灵岩溪口招范生不至作者皇甫涍

皇甫涍(1497-1546),明诗文家。字子安,号少玄,长洲(今苏州)人。苏州府诸生。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授工部主事,改礼部主事。历任仪制员外郎、主客郎中、右春坊司直兼翰林院检讨。谪广平通判,以后又任南京..... 查看详情>>

皇甫涍古诗词作品: 《岁暮述怀·崇情系渊丘》 《立秋前二日流河驿作》 《灵岩溪口招范□生不至》 《枫桥舟中与子循别》 《寒夜曲·寒切雕窗透锦茵》 《寒夜曲·碧殿金风生绮纨》 《自遂河登舟杂兴》 《夜作·帆飞川路永》 《病中杂言·自予牵世网》 《吴山人留宿灵谷禅房

灵岩溪口招范生不至原文及翻译赏析

灵岩溪口招范生不至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品令·宝篆沈瑶瑟》 - - 吴锡麒 - - 宝篆沈瑶瑟。鸭炉暝氤氲歇。微寒料峭,晚风帘幕,粟肌时节。谁捉迷藏,暗里笑声咭咭。梦中愁别。早留下丁香结。蜜梅花底,枉教寄与,真珠字密。有分圆蟾,须盼仲冬二七。
  • 古诗《种青棡·橡叶可饲蚕》 - - 黄宅中 - - 橡叶可饲蚕,其材同檞栎。俗呼青棡树,沿山栽历历。当年陈太守,富民课蚕绩。至今遵义绸,工与蜀锦敌。荒郡乏棉桑,无襦寒女戚。胡不饲橡蚕,橡土宜沙砾。贤哉刘与郑,图谱缕分晰。种之三四年,青青叶可摘。 ...
  • 古诗《西地锦·生上》 - - 高濂 - - 生上:听得箫声催跨凤。似扶我两翼天风。
  • 古诗《绝句·春朝湖上风兼雨》 - - 尼正觉 - - 春朝湖上风兼雨,世事如花落又开。退省闭门真乐处,闲云终日去还来。
  • 古诗《梅·木落山枯霜雪清》 - - 黄文仪 - - 木落山枯霜雪清,江头千树淡烟横。水流香动黄昏月,戒夜钟敲第一声。
  • 古诗《天中节近有怀》 - - 洪亮吉 - - 枕波楼阁止三椽,箫鼓盈盈咽一川。已是苧衣凉沁骨,更扶残酒上灯船。
  • 古诗《正月六日风雪大作》 - - 范成大 - - 奇寒何事入芳辰,不管灯枝欲试新。即日反风吹尽雪,东君已费一分春。
  • 古诗《同祝鸣和锦江泛舟》 - - 杨慎 - - 八月茅花水,诸天桂子风。追凉琪树底,击汰锦亭东。人境嚣尘隔,仙曹逸兴同。城楼钟欲动,斜照带微红。
  • 古诗《凤台凉月·忆昔台端集凤凰》 - - 黎民怀 - - 忆昔台端集凤凰,至今遗迹仰高冈。一轮光溢琼霜净,万籁声稀白露瀼。天上灵娥原有药,人间仙客祇分香。孤高不尽团团意,留照庭前菊愈芳。
  • 古诗《生查子·山行》 - - 曾廉 - - 莽莽万重山,何处堪投宿。此去有人家,坂上眠黄犊。扶杖转山腰,败堵依修竹。采药未归来,青藓生茅屋。
  • 古诗《至西山·閒说吴王避暑宫》 - - 钱叔献 - - 閒说吴王避暑宫,满山六月绛纱红。
  • 古诗《挽陈其美联·革命是何事》 - - 方于笥 - - 革命是何事,至于再,至于三,纵教视死如归,宗泽渡河虚北伐;执友有几人,囚者囚,杀者杀,所冀在天默相,钟离去晋慰南冠。
  • 古诗《春雪偶成·雪花剪剪舞林端》 - - 彭孙贻 - - 雪花剪剪舞林端,纸帐红炉梦亦寒。尚有冲寒驴背客,又随胡马上长安。
  • 古诗《雪晴·送腊终宵舞》 - - 施枢 - - 送腊终宵舞,知春破晓晴。烧痕随草长,霁色映梅清。溜滴檐簪折,冰开沼镜明。夜窗如对月,还又忆轻盈。
  • 古诗《欲留当垆次凡不得舟发仝姜八孝廉占凡字·斜日将沈少妇嵓》 - - 毛奇龄 - - 斜日将沈少妇嵓,回船浦口系青杉。同心未许乘油壁,载妓何曾挂绣帆。旧院双扉樊素宅,新歌一曲杏黄衫。醉拚枕藉洲边露,犹自灯前认次凡。
  • 古诗《喜徐大田上舍至兼读游稿》 - - 严遂成 - - 迟君麦熟便应还,直到如今始解颜。人面风吹三月柳,马蹄电掣万重山。施之大有栋梁用,得此多于林阜閒。正值庭阴新雨绿,一声么凤百花斑。
  • 古诗《戊申末伏与立秋同日》 - - 韩琦 - - 末伏居尝极蕴隆,今辰俄与立秋同。虽馀暴虐难禁暑,奈有萧骚已至风。冰出魏台犹示贵,扇思班箧欲收功。从兹渐入清凉境,林嘒寒蝉露暧空。
  • 古诗《再题·半江鼻观已前知》 - - 王质 - - 半江鼻观已前知,恨不身先急棹飞。虽则梅花不全见,妙香满载野航归。
  • 古诗《思嘉客·转绿回黄换却春》 - - 赵尊岳 - - 转绿回黄换却春。眼前疏柳系斜曛。西风故故侵罗幕,似妒钿蝉护鬓云。消绮恨,索娇嗔。为怜红叶怨香尘。更无人会寒蛩语,拂槛清霜误泪痕。
  • 古诗《酬孙鲂·幽人还爱云》 - - 齐己 - - 幽人还爱云,才子已从军。可信鸳鸿侣,更思麋鹿群。 新题虽有寄,旧论竟难闻。知己今如此,编联悉欲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