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诗人 > 汪东的诗 > 临江仙引·静处倚楼望远波原文及翻译赏析

临江仙引·静处倚楼望远波

朝代:现代诗人:汪东时间:2023-04-07
静处倚楼望远波,落日衰草平烟。
可真似兰成遁迹江关。
迁延。
任潘鬓老,江才减,赋笔长閒。
无憀甚,但旧来心事,重到愁边。
年年。
高情秀句,书字都在芸笺。
忽骊歌争唱,兔魄休圆。
谁怜。
向红窗畔,罗帏底,镇夕孤眠。
教人恨去无消息,来是空言。

诗人汪东资料

临江仙引·静处倚楼望远波原文及翻译赏析

临江仙引·静处倚楼望远波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与谭梁生邻寓诗》 - - 谭元春 - - 南屏窥子斋,胜因窗牖透。湖上登我舫,奇唱发初遘。五年天涯身,再逢须及袖。我退君则进,胸中不可究。钤韬与图书,常若马处厩。马有出厩心,慨世将焉救。人生射猛虎,即是依灵鹫。以我空拳人,虽勇不遑斗。京兆试失利,丘岩离难骤。乙我而甲君,壮心拱手授。京城路易远,卜邻君先僦。月寒不能...
  • 古诗《金箸表直·重价那能赌一贤》 - - 李奎报 - - 重价那能赌一贤,合将金箸表心坚。岂惟当食犹忧国,画作谋筹不借前。
  • 古诗《满庭芳·高邮遇雪》 - - 叶申芗 - - 病骨阑珊,旅怀萧瑟,十年又过秦邮。迎春送腊,兀坐对扁舟。连日严阴酿雪,侵寻是寒透重裘。因风絮晚来更急,堆积满船头。寒流。流渐涩,轻桡过处,玉碎琼浮。爱潜听琤琮,细响常留。只恐宵深冻合,归舟阻羁思难收。私相祷晴帆高挂,明日到扬州。 ...
  • 古诗《张侍御仲修送弓》 - - 何景明 - - 绣服意相亲,彫弓把赠新。独怜投笔志,未老据鞍身。昼控鸣风镝,宵弯抱月轮。倚天时一望,西北有胡尘。
  • 古诗《吴中迎春曲·桥边宛宛双柳株》 - - 王世贞 - - 桥边宛宛双柳株,贾客蹀
  • 古诗《殢人娇·钱卿席上赠侍人轻轻》 - - 向子諲 - - 白似雪花,柔于柳絮。胡蝶儿镇长一处。春风骀荡,蓦然吹去。得游丝半空惹住。波上精神,掌中态度。分明是彩云团做。当年飞燕,从今不数。只恐是高唐梦中神女。
  • 古诗《高宗建炎初祀昊天上帝·上帝位奠玉币用嘉安》 - - 郊庙朝会歌辞 - - 治极发闻,不瑕有芬。嘉玉陈币,神届欣欣。诚心昭著,钦恭无文。以妥以侑,笃祜何垠。
  • 古诗《钵山杂诗·少年思致身》 - - 秦际唐 - - 少年思致身,浮名苦缚束。垂老入名山,山灵笑我俗。及兹补桑榆,余景未云促。两山相向中,著我数椽屋。门庭如水清,四围长新绿。户后垂疏桐,庭前植修竹。短篱缭其间,野花扇余馥。一笑脱尘鞅,斯人在空谷。...
  • 古诗《送人归里·我有一片石》 - - 姚范 - - 我有一片石,溪傍盛柳树。每临春水生,是我婆娑处。君归卸征鞍,花落飏飞絮。试来雨晴初,凭看万壑注。
  • 古诗《竹枝·三宝女儿年十三》 - - 奕绘 - - 三宝女儿年十三,不学针线不养蚕。学得琵琶索高价,半万黄金作嫁衫。
  • 古诗《雨中北轩·草树朱明晚》 - - 刘敞 - - 草树朱明晚,云霓白日颓。幽居谁与适,山鸟独无猜。蠹实危将堕,衰花冷自开。秋光殊不意,顿入眼前来。
  • 古诗《兼赋是诗·谢病始告归》 - - 卢象 - - 谢病始告归,依然入桑梓。家人皆伫立,相候衡门里。畴类皆长年,成人旧童子。上堂家庆毕,愿与亲姻迩。论旧或馀悲,思存且相喜。田园转芜没,但有寒泉水。衰柳日萧条,秋光清邑里。入门乍如客,休骑非便止。中饮顾王程,离忧从此始。...
  • 古诗《答尚铁峰见访不遇》 - - 金朝觐 - - 余本寻春客,君为入幕宾。当门题午字,谁是会心人。
  • 古诗《十六夜陪周师侯兄步月过桥即事》 - - 于慎行 - - 孤城残雪漏声寒,灯火稀疏社鼓欢。元夕已过人未醉,小桥重度夜将阑。月华似向瑶台见,花雨真将玉树看。回忆长安歌舞地,五侯骄马正游盘。
  • 古诗《含芳园用瑞安》 - - 郊庙朝会歌辞 - - 运格熙盛,将封介丘。礼神之域,瑞命殊尤。灵文荐降,丕显皇猷。圣心肃奉,永洽鸿休。
  • 古诗《虞美人·锡山舟中独酌》 - - 彭孙遹 - - 玉卮如雪溶溶白。卮酒还同色。水云影里叩船舷。无情月也解相怜。为人圆。垆头肯典鹴裘否。归取文君酒。碧桃花下醉摩娑。秦筝赵瑟倚声歌。乐谁多。 
  • 古诗《双溪堂·溪光摇四壁》 - - 洪适 - - 溪光摇四壁,瓦影落中流。洗耳百闻寂,清心千虑休。
  • 古诗《寿佟·贤嗣干城树令名》 - - 殷葆诚 - - 贤嗣干城树令名,遐龄天锡瑞河清。春风入座安调息,华发盈颠自建行。吉日良辰联上巳,辉腾婺宿祝长生。慈祥心地温恭度,嘘吸冲和善气迎。
  • 古诗《赠刘正将·柳亭门户劣三间》 - - 项安世 - - 柳亭门户劣三间,诗伯封疆自一寰。 批判秋风勾夜月,抨弹淮水荐钟山。
  • 古诗《次韵石七三六言·幽州已投斧柯》 - - 黄庭坚 - - 幽州已投斧柯,崇山更用忧何。 且喜龚邹冠豸,又闻张董上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