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代诗人 > 殷秉玑的诗 > 念奴娇·桃源涧观瀑原文及翻译赏析

念奴娇·桃源涧观瀑

朝代:清代诗人:殷秉玑时间:2019-03-16
朅来闲眺,恰天风御我,穿云而上。昨夜山中新雨过,万壑千岩奔放。清不迷烟,白还若霰,一涧潺潺响。衣襟沾湿,扑来诗思飞荡。
亭外鸟唤醍醐,堪同觞咏,好和归樵唱。石壁为屏苔作席,更有松阴如帐。林果供肴,岩泉酿酒,也可充吟脏。山灵休笑,尘外谁是清旷。

念奴娇·桃源涧观瀑原文及翻译赏析

念奴娇·桃源涧观瀑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望海寺·寺建海河上》 - - 弘历 - - 寺建海河上,初来自丁亥。去岁再临兹,转眼复一载。海去此尚遥,溯河得望海。大士泯分别,如是观自在。斯行为巡齐,匪为津风采。便道成小憩,遂命维舟解。柳墅若有徯,分付回銮待。 ...
  • 古诗《恭和御制古松书屋作歌元韵》 - - 钱载 - - 有松有松栽何年,轮囷磅礴无其前。青牛老子之树既瘦且秃莫与齿,黄帝手植之柏至今葱翠可比肩。御园幸际圣人赏,苍穹上摩厚地蟠。松兮松兮感所缘,一室方丈浓阴间。今辰古稀天子拈此示,我佛如来微笑为便旋。非惟参唯赐,然初几无字传。至人心镜朗圆照,一如天之何言而于松适寄焉。 ...
  • 古诗《耕织图口号·稻已分秧蚕吐丝》 - - 弘历 - - 稻已分秧蚕吐丝,耕忙亦复织忙时。汉家欲笑昆明上,牛女徒成点景为。
  • 古诗《杂诗平韵·遥天云路任鹏翔》 - - 章甫 - - 遥天云路任鹏翔,铩翮安能万里长。悔失桑榆收已晚,枉抛岁月度方刚。娇容都爱花兼柳,辛性谁堪桂与姜。自是不才应见弃,青袍何误读书郎。
  • 古诗《寄馀杭全安石段少连二从事》 - - 范仲淹 - - 分携俱是佐高牙,两地光尘自等差。荣事日趋丞相府,道情时过老君家。双鸿得侣知风便,一鹤思鸣对露华。早晚相将云汉外,重为龙友免天涯。
  • 古诗《庚寅惊蛰示小女》 - - 林英男 - - 雷过惊蛰又春分,寸寸溺灰宁再焚?泗水已然沈九鼎,节旄不偃对群羒。亭亭嵇鹤穷薪火,滴滴檐霤穿石勋。自有蟠根贯磐髓,何堪后死丧斯文。
  • 古诗《课儿联·采花蜂嘴腻》 - - 梁鼎芬 - - 采花蜂嘴腻;食柏麝脐香。
  • 古诗《春日·嫩红相逐上枝头》 - - 左纬 - - 嫩红相逐上枝头,多少东风索我酬。春色似人看易老,年华如客去难留。长因好景翻成恨,只恐香醪压得愁。深放黄金为酒盏,一城飞絮已悠悠。
  • 古诗《羽林万骑歌·韦娘鸡晨遵篡武》 - - 王恽 - - 韦娘鸡晨遵篡武,牝雏啄李求太女。履霜得冰忽深戒,祸始房陵帝私语。神龙殿前虹贯日,王气龙池濯烟缕。羽林万骑骁且雄,守捉内外生阴风。鞯裁文豹虎衣炳,扼腕久弗诸韦容。潞州别驾眼横电,虬髯英姿真太宗。暗中结纳许清禁,继以幽求玄礼仙凫忠。玄武门前听二鼓,散乱天星陨如雨。平明一...
  • 古诗《叹石崇废宅·石氏富非朝夕得》 - - 夏良胜 - - 石氏富非朝夕得,财多元是祸之媒。香尘锦帐无名目,未必贪夫为朵颐。
  • 古诗《琼林醉归图为李大济题》 - - 徐溥 - - 杏花红映宫壶酒,蓝袍尽是同年友。不辞一醉向东风,感荷恩荣世稀有。归路烟尘飞夕阳,须臾海月生明光。马上倩扶玉山倒,此身遭遇当虞唐。君今作宰声藉藉,展取新图寻旧迹。为忆联镳紫陌春,笑把霜毫挥醉墨。...
  • 古诗《和韵复林云庄》 - - 杨廉 - - 客星阁下频来往,两个渔矶管送迎。使者诸方劳物色,钓船何处听滩声。公无当日为臣意,帝有先年共学情。怪底希踪巢父辈,是何谏议不能轻。
  • 古诗《岷山万松图·叠嶂连娟入翠微》 - - 张元干 - - 叠嶂连娟入翠微,乔松蔽日有孙枝。江流不尽松声远,云栈行人力困时。
  • 古诗《访僧不遇·特地寻君选佛场》 - - 徐集孙 - - 特地寻君选佛场,行行踏遍古苔荒。不因坐石贪搜句,何事抽单辍赴堂。空榻日移悬锡影,别寮风过煮茶香。忙中我为閒来到,君本閒人为甚忙。
  • 古诗《郁山主赞·日暖跨驴出》 - - 蒋敦复 - - 日暖跨驴出,溪桥款步行。因思遭攧处,寸草不曾生。
  • 古诗《拟古人诗·今人学宴坐》 - - 晁迥 - - 今人学宴坐,不免寻思过。欲免寻思过,但知学宴坐。
  • 古诗《鹅·善鸣聊自适》 - - 王十朋 - - 善鸣聊自适,不愿遇知音。深恐山阴妪,误猜君子心。
  • 古诗《答区叔永见怀之作》 - - 陈子升 - - 风吹城树散群鸦,万事摧藏感鬓华。旧国自传燕市筑,轻舟宁阻越溪花。西园邺下难重集,东岳平原忆共誇。谁倚蘋洲怨春晚,碧云新对一江霞。
  • 古诗《读西史·登天早信非难事》 - - 连横 - - 登天早信非难事,缩地于今亦有方。一自杀蛙生电后,上天下地任翱翔。
  • 古诗《咏虎·长啸曾教百兽哀》 - - 吴金水 - - 长啸曾教百兽哀,而今忍耻食嗟来。平阳失路惊群吠,闹市流言乱几回。永忆高风排浩荡,难将远志接崔嵬。尘隅冷眼衣冠客,尽是当年趾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