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元代诗人 > 张可久的诗 > 凭栏人·小玉栏杆月半掐原文及翻译赏析

凭栏人·小玉栏杆月半掐

朝代:元代诗人:张可久时间:2023-04-06
小玉栏杆月半掐,嫩绿池塘春几家。
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

诗人张可久资料

凭栏人·小玉栏杆月半掐作者张可久

张可久(约1270-约1350),字小山,号小山;一说名可久,字伯远,号小山,庆元人,元朝著名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现存小令800余首,为元曲作家最多者,数量之冠。他仕途失意,诗酒消磨,徜徉山水..... 查看详情>>

张可久古诗词作品: 《钗头凤·感旧和李溉之》 《凤栖梧·惠山寺》 《折桂令·秋思》 《折桂令·写黄庭》 《一半儿·花边娇月静妆楼》 《落梅风·春情》 《木兰花慢·又三高祠下》 《风入松·三月三西郊即事》 《浣溪沙·翠袖清风品玉笙》 《人月圆·一冬不见梅花面

凭栏人·小玉栏杆月半掐原文及翻译赏析

凭栏人·小玉栏杆月半掐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叨叨令·白云深处青山下》 - - 邓玉宾 - - 白云深处青山下。茆庵草舍无冬夏。闲来几句渔樵话。困来一枕葫芦架。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煞强如风波千丈担惊怕。
  • 古诗《夜雨·西北晚生云》 - - 弘历 - - 西北晚生云,霏丝入夜棼。片时即开霁,增闷那为欣。黍陇待三寸,麦畴报八分。斯之未能信,蹙额望殷勤。
  • 古诗《看花·三年此村落》 - - 孟郊 - - 三年此村落,春色入心悲。料得一孀妇,经时独泪垂。
  • 古诗《为王衡题画竹》 - - 解缙 - - 美人手持白纨扇,画出亭亭竹数竿。为爱此君心事好,最宜炎暑最宜寒。
  • 古诗《病阻潜江口·独棹阻风地》 - - 王世贞 - - 独棹阻风地,孤灯伏枕身。乍惊寒刺骨,小间暗伤神。分与药饵绝,况无僮仆亲。新篘暖儿辈,谁念不归人。
  • 古诗《寄武昌友·楚月东随沔水流》 - - 周密 - - 楚月东随沔水流,相思应上庾公楼。楼前一片垂杨色,中有江南万里愁。
  • 古诗《拜新月二章·拜新月》 - - 张玉娘 - - 拜新月,新月下庭除。欲祝心间事,未语先惨悽。
  • 古诗《薄暮赵户部良弼官署西园同郑山人中伯醉赋》 - - 谢榛 - - 园中有亭沼,宦邸得幽栖。曲折由人胜,深沉使客迷。竹枝风外袅,莲叶雨中低。我欲尽奇绝,明朝还杖藜。
  • 古诗《荷花入梅阴中》 - - 钱时 - - 老梅临沼绿阴阴,一朵荷花透入林。不比世间红粉面,结交真有岁寒心。
  • 古诗《跋李伯时画李元通随虎图》 - - 葛胜仲 - - 清樾寒潭土作宫,杨枝柏叶五年中。论成永作将来眼,第一功归大小空。
  • 古诗《大隐园诗·大隐由来卧一丘》 - - 张英 - - 大隐由来卧一丘,亭台绝胜辋川幽。小山积翠藏书屋,曲水流纹荡画楼。花草自成三径色,风烟不改六朝秋。步兵老后无尘累,筇杖芒鞋任所游。
  • 古诗《夜游虎丘·颜书石刻》 - - 吴伟业 - - 鲁公戈法胜吴钩,决石锥沙莫与俦。火照断碑山鬼出,剑潭月落影悠悠。
  • 古诗《和范石湖咏双莲》 - - 袁说友 - - 鉴湖一曲记蓬莱,棹入红蕖挽不回。今日池光少公事,好怀聊复为渠开。
  • 古诗《不才迂疏贻厥罪戾蒙恩放归曷胜感激诗以自慰春功有怀至是始副故及之》 - - 陈达 - - 圣恩宽厚许归田,却是严君谢事年。此日此身方属我,时行时止总由天。云閒自合深山卧,樗散徒劳大匠怜。剩得居人犹恋恋,夕阳回照有馀妍。
  • 古诗《送陈逸梅孝廉北上》 - - 张廷寿 - - 频年烽火话江城,壮志何时慰请缨。击剑敢谈天下事,上书又作日边行。短衫匹马长征客,白草黄云远塞情。珍重前途风雪紧,遥知此夜酒频倾。
  • 古诗《和后村刘甫纪梦》 - - 王迈 - - 梦怀谏纸立前厢,梦觉披衣起纲详。 斗断章取义旧谣仍搞奏,籯金往训觉增光。 穹官贤职一时事,令子直臣千载香。 报答君亲良月日,未应垂钓老沧浪。
  • 古诗《水龙吟·昼长庭院深深》 - - 方岳 - - 昼长庭院深深,春柔一枕流霞醉。蒙松欲醒,娇羞还困,锦屏围翠。豆寇初肥,樱桃微绽,玉阑同倚。记华清浴起,渭流波暖,红涨腻弃脂水。 燕子来时天气。尽韶风与诗为地。芳丛雨歇,露痕日酽,英英仙意。莫恨无香,最怜有韵,天然情致。待问春能几,五更犹是,拌今宵睡。 ...
  • 古诗《相逢·晚日南城归》 - - 梅尧臣 - - 晚日南城归,桥边见郎去。 远远逐郎回,罗衣汗微污。 不惜污罗衣,要与郎相顾。 留连芳苑中,肯谢花夭嫭。 傍栏思晤言,羞畏情谁谕。 草草各还家,幽怀是飞絮。
  • 古诗《送闾丘殿丞》 - - 梅尧臣 - - 每有西归客,谁无满袖诗。 都忘将别意,竞媚向官资。 凭在屋头月,照君墙上旗。 不同山一定,更远更相随。
  • 古诗《席间咏琴客》 - - 崔珏 - - 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