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代诗人 > 陈圭的诗 > 送李中嵩江南审录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李中嵩江南审录

朝代:明代诗人:陈圭时间:2023-04-08
画省人龙今复离,都门惆怅酒醒时。
简书郑重遥怜尔,云树苍茫更忆谁。
雨露九千凭彩笔,风云万里脱尘缁。
江南到处饶芳草,寄向归鸿慰所思。

诗人陈圭资料

送李中嵩江南审录作者陈圭

介绍:明苏州府常熟人,字伯圭,号著庵。洪武中曾居京邸,务学不仕。工画山水,师米氏父子,笔意高雅,不轻为人作。明苏州府常熟人,字伯圭,号著庵。洪武中曾居京邸,务学不仕。工画山水,师米氏..... 查看详情>>

陈圭古诗词作品: 《鉴寺僧钟·山阁僧初定》 《半截松为李》 《东岭朝霞·曙色渐东启》 《马山岚气·云端山屹立》 《送乡人陈竹园》 《太清河阻渡正觉寺偶成》 《同陆月岩游十里庄喜太监寺》 《觐回德化与钟省庵年兄酌别》 《高材山·暂辍清朝鹓鹭班》 《寄陈幕府·一骑红尘万里同

送李中嵩江南审录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李中嵩江南审录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中秋·八月刀镮冷》 - - 杨圻 - - 八月刀镮冷,征夫怨不休。人间重今夕,一雁下并州。落日山无尽,孤城水乱流。故园今万里,海外看牵牛。
  • 古诗《游永丰寺·古寺峥嵘隐翠微》 - - 刘韫 - - 古寺峥嵘隐翠微,茂林修竹正依依。买山也作他年计,何必傍人□是非。
  • 古诗《寄茅山何威仪》 - - 陆龟蒙 - - 曾向人间拜节旄,乍疑因梦到仙曹。身轻曳羽霞襟狭,髻耸峨烟鹿帻高。山暖不荤峰上薤,水寒仍落洞中桃。从闻此日搜奇话,转觉魂飞夜夜劳。
  • 古诗《赠罗文止祠部》 - - 陈子升 - - 过君花县上君堂,杯引清泉汎稻香。不学骅骝宁历块,同为葵藿好倾阳。春坛巨丽来三品,宵鼓纤阿倚七襄。近听军书颇恢廓,即推文气更飞扬。
  • 古诗《清溪许希贤自号拙逸为赋四绝》 - - 黎廷瑞 - - 结绳已是散洪濛,书契纷纷日更工。无极已前谁得似,一帘草色自春风。
  • 古诗《题方壶清响生琳琅》 - - 王恭 - - 壶丘仙客写琳琅,金薤临风片影凉。夜半苍梧飞梦到,冷冷瑶瑟满潇湘。
  • 古诗《送春·尽日伤春春已归》 - - 康有为 - - 尽日伤春春已归,残花谁与惜芳菲。黄莺接叶啼难歇,紫蝶寻香故自飞。感旧京华成梦梦,送人流水更依依。王孙未用歌招隐,芳草山园愿不违。
  • 古诗《题隐者所居·尽日掩柴门》 - - 储泳 - - 尽日掩柴门,何人得见君。只因喧寂异,似有圣凡分。瀑近夜疑雨,山深晴亦云。传闻九霄翮,落羽正纷纷。
  • 古诗《戊申七夕旅思》 - - 邓云霄 - - 万感集萧辰,羁怀难具陈。还因牛女会,远忆别离人。雨霁火云歇,天空秋气新。宦游今十载,依旧阮家贫。
  • 古诗《同病树展伯夔墓病树有诗余亦继作》 - - 陈曾寿 - - 不与吾侪共苦辛,墓前宿草几番新。一流向尽今何世,四海难忘剩此人。接壤母封依爱日,旧京师殡隔扬尘。彻泉难尽西江泪,踯躅荒阡惘二陈。
  • 古诗《戏简·夭桃秾李为谁新》 - - 洪朋 - - 夭桃秾李为谁新,占断风光不与人。憔悴明窗独醒客,便应虚掷艳阳春。
  • 古诗《彰义关送驾南巡》 - - 邱云霄 - - 晓树葱茏月渐低,龙舆光转凤城西。鹓行露肃衣冠集,雉尾风高甲仗齐。缭绕紫云行处合,徘徊清跸望中迷。太平天子初巡守,式听明庭咏醉鹥。
  • 古诗《送黄汝脩举人还太平》 - - 李东阳 - - 京国趋庭见少年,别来风度已凝然。亦知梗槩非流俗,未论簪缨有世传。坐上好书消岁月,江南归梦绕山川。桃溪太守今前辈,长在春风几杖前。
  • 古诗《又水仙·紫金沙路明珠阙》 - - 徐积 - - 紫金沙路明珠阙,浴罢龙儿洗明月。待来人世等麻姑,只被尘埃污罗袜。
  • 古诗《蝶·粉翅摇春晖》 - - 李纲 - - 粉翅摇春晖,翩翾自来往。勿贪花草香,触此饥蛛网。
  • 古诗《宋襄公·小国争盟祸莫逃》 - - 王十朋 - - 小国争盟祸莫逃,托名仁义直徒劳。杀人祭鬼宁非忍,犹自临戎惜二毛。
  • 古诗《读刘蕡策》 - - 陈洎 - - 药石危言治乱箴,贾生晁错是知音。 可怜当日司文者,不畏人言合愧心。
  • 古诗《渔家傲·二月春期看已半》 - - 欧阳修 - - 二月春期看已半。江边春色青犹短。天气养花红日暖。深深院。真珠帘额初飞燕。 渐觉衔杯心绪懒。酒侵花脸娇波慢。一捻闲愁无处遣。牵不断。游丝百尺随风远。
  • 古诗《毒药》 - - 徐志摩 - - 今天不是我歌唱的日子,我口边涎着狞恶的微笑,不是我说 笑的日子。我胸怀间插着发冷光的利刃; 相信我,我的思想是恶毒的因为这世界是恶毒的,我的灵魂 是黑暗的因为太阳已经灭绝了光彩,我的声调是象坟堆里 的夜鸮因为人间已经杀尽了一切的和谐,我的口音象是冤 鬼责问他的仇人因为...
  • 古诗《再吟·戏问将何对所耽》 - - 周昙 - - 戏问将何对所耽,滑稽无骨是常谭。 昔时王者皆通四,近见君王只好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