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代诗人 > 虞堪的诗 > 题和靖处士观梅图原文及翻译赏析

题和靖处士观梅图

朝代:明代诗人:虞堪时间:2023-04-05
咸平天地物皆春,容得先生赋隐沦。
一夜湖山风月白,梅花千古亦传神。

诗人虞堪资料

题和靖处士观梅图作者虞堪

虞堪,元末明初藏书家、诗人。字克用,一字胜伯,别字叔胜,号青城山樵。长洲(今苏州)人。南宋名臣虞允文后人。元末隐居不仕。洪武十年(1377)入滇为云南府学教授,卒于官。家藏书丰富,多手自编辑。偏重于先世..... 查看详情>>

虞堪古诗词作品: 《升公兰若·莫笑长来过虎溪》 《瓢隐画歌·溪上昨日风雨来》 《龙眠居士画马歌》 《题忻悦道所画云山招隐图》 《登大觉寺琳公鉴湖楼》 《题王生画帧·薄命长乘海上桴》 《题施雅山·一一方诸镜样团》 《寄南浔潘隐君草堂》 《赠笔生施廷用》 《红梅引次韵壶中老人一笑

题和靖处士观梅图原文及翻译赏析

题和靖处士观梅图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题三潭·桐花影里练花开》 - - 姜再恒 - - 桐花影里练花开,洑洑滩声绕古台。亭子未成诗已就,主人一去何时回。
  • 古诗《伦绝涧来过·天磨岭北水潺潺》 - - 李穑 - - 天磨岭北水潺潺,西岸观音石窟间。记得沿流曾上下,朴渊瀑布似庐山。
  • 古诗《梅花坞·尽洗铅华态》 - - 卢龙云 - - 尽洗铅华态,惟馀冰雪姿。和风任披拂,休向笛中吹。
  • 古诗《寄家中诸兄弟》 - - 郭之奇 - - 平安消息便千金,梦断重关折寸心。无限归愁因伯季,鹡鸰声急是诸吟。
  • 古诗《珍珠帘·帘波》 - - 周祖同 - - 水边竹外红楼浸,画帘栊,软绿波摇成晕。一桁隐生潮,更溶溶春冷。珠箔风平寒不卷,怕荡出柔情难定。人静,误燕子归时,蘸痕飞近。犹记碧汉绳低,向银钩晚挂,秋纹凉沁。宛地堕如烟,似水云天迥。依约裙拖蝉毂绉,又漾到袜罗仙影。重认,隔丁字盈盈,眼儿流俊。...
  • 古诗《杂题·传家只要存书种》 - - 陆游 - - 传家只要存书种,学道当知养圣胎。宁使终身迁比景,莫令一物污灵台。
  • 古诗《二月久雨简邻父》 - - 陈堂 - - 浃月多阴雨,花愁不似春。况无新燕至,似厌主人贫。车马嗟岐路,江山羡隐沦。相期聊一醉,长作瀼西邻。
  • 古诗《夜登孔伯昭南楼时沈太清朱升在座》 - - 孟浩然 - - 谁家无风月,此地有琴尊。山水会稽郡,诗书孔氏门。再来值秋杪,高阁夜无喧。华烛罢然蜡,清弦方奏鹍。沈生隐侯胤,朱子买臣孙。好我意不浅,登兹共话言。
  • 古诗《六代祖师赞·内外中间》 - - 释文礼 - - 内外中间,觅罪不得。瞌睡醒来,眼睛突出。一从归去皖公山,直至如今没踪迹。
  • 古诗《惊秋·几时不出户》 - - 戴亨 - - 几时不出户,已遍帝城秋。贞脆荣枯递,江河日夜流。惧孤天地德,深感岁时遒。莫谓分阴志,专为运甓谋。
  • 古诗《题龛岩·鎍泉》 - - 滕斌 - - 层崖峭壁接天高,一线龙泉玉索绹。今古风刀裁不断,月钩悬可钓金鳌。
  • 古诗《送黄平倩太史还蜀》 - - 区大相 - - 黄叶散秋氛,参差远近分。几群燕塞雁,万叠蜀山云。旅服行中换,边书别后闻。此时折杨柳,摇落为思君。
  • 古诗《题舞花山大师遗居》 - - 陈羽 - - 西过流沙归路长,一生遗迹在东方。空堂寂寞闭灯影,风动四山松柏香。
  • 古诗《送吕试官宗夔入蜀》 - - 谢榛 - - 西蜀有扬马,君才当此行。几年怀胜迹,今日慰平生。地入黄牛峡,江连白帝城。停骖勒铭处,独见古人情。
  • 古诗《对镜步张生光模韵》 - - 戴亨 - - 皎洁君能守,真常我不如。发须将白尽,愿力未酬初。深虑精华铄,频惊岁月虚。前途难预鉴,相对一长歔。
  • 古诗《声声慢·别四明诸友归杭》 - - 张炎 - - 山风古道,海国轻车,相逢只在东瀛。淡薄秋光,恰似此日游情。休嗟鬓丝断雪,喜闲身重渡西泠。又溯远,趁回潮拍岸,断浦扬舲。莫向长亭折柳,正纷纷落叶,同是飘零。旧隐新招。知住第几层云。疏篱尚存晋菊,想依然认得渊明。待去也,最愁人,犹恋故人。 ...
  • 古诗《再和·顷岁官尝傍紫虚》 - - 晁说之 - - 顷岁官尝傍紫虚,嵩云缑月笑谈余。 惟知猿鹤乞骸疏,不录熊罴谏猎书。 游寺但知能自与,焚舟不复问何如。 岩廊德量谁能比,大令山阴难并居。
  • 古诗《登景星岩·道满三千界》 - - 吴芾 - - 道满三千界,潮音未许缄。 何为狮子座,却上景星岩。 天近云随步,林深翠滴衫。 我来宁惮远,端欲洗尘凡。
  • 古诗《微疾·微疾经旬近药囊》 - - 陆游 - - 微疾经旬近药囊,往来巷陌未全妨。 时时小雨知春近,处处闲身觉日长。 林外鼓歌闻赛庙,怀中茶饼议租桑。 两京梅发今何似?送老流年只自伤。
  • 古诗《昭君词·使臣何日发长安》 - - 罗洪先 - - 使臣何日发长安,乍到边头可奈寒。 多谢监宫频慰藉,得恩何似得归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