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代诗人 > 徐玑的诗 > 题石门洞·瀑水东南冠原文及翻译赏析

题石门洞·瀑水东南冠

朝代:宋代诗人:徐玑时间:2018-05-12
瀑水东南冠,庐山未足论。
飞来长似雨,流处不知源。
洞裹龙为宅,溪边石作门。
修竹谢康乐,庵有故基存。

诗人徐玑资料

题石门洞·瀑水东南冠作者徐玑

徐玑(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浙江温州永嘉松台里人。祖籍福建晋江安海徐状元巷人,唐状元徐晦之裔。皇考潮州太守定, 始为温州永嘉人。福建晋江徐定第三子,受父致仕恩得职,浮沉州县,为官清正,守法..... 查看详情>>

徐玑古诗词作品: 《五里牌边·路绕山根石磴斜》 《古郡·古郡依蛮楚》 《登横碧轩继赵昌甫作》 《娄家梅篇·娄家屋西梅》 《送华亭薜运斡》 《净光山·绝境亭》 《宿寺·古木山边寺》 《会景轩·屋自与山背》 《大龙湫·瀑水数千尺》 《赠徐照·近参圆觉境如何

题石门洞·瀑水东南冠原文及翻译赏析

题石门洞·瀑水东南冠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书事·天柱犹倾况地维》 - - 郑孝胥 - - 天柱犹倾况地维,堪嗟造物太儿嬉。鳖灵岂望归鹃魄,燕哙公然得子之。一乱五年应共尽,孤怀历劫独难移。案头宣统官邪记,会铸神奸与世知。
  • 古诗《无题·碧桃花下访临邛》 - - 袁树 - - 碧桃花下访临邛,含笑开门有病容。带一分愁情更好,不多时别兴尤浓。枕衾先自留虚席,衣扣迟郎解内重。亲举纤纤偎颊看,分明不是梦中逢。
  • 古诗《海山图·嵯峨石壁不可梯》 - - 赵文 - - 嵯峨石壁不可梯,列仙之癯实居之。下视茫茫渺何许,风帆浪舶多积贮。舟中贾客莫浪喜,山上高人解笑汝。
  • 古诗《又赓宋璲韵·清和未至尚春风》 - - 朱元璋 - - 清和未至尚春风,花幕园林似锦红。细雨只教成子速,蕊飞彩蝶最多功。
  • 古诗《李观察君哲挽词》 - - 欧大任 - - 大茂甲子峰,冲融秀气钟。一官秦执法,五礼汉司农。经学传韦相,才名表李邕。陵今称下马,人拜若堂封。
  • 古诗《送何子行广文之任广昌时张广汉在南都因寄意焉》 - - 湛若水 - - 多年不见罗浮子,忽见平生何广文。汪汪广汉谁能度,他夜随君有梦魂。
  • 古诗《卦山·石路何盘盘》 - - 吴雯 - - 石路何盘盘,老柏一万树。风吹柏子烟,引入翻经处。
  • 古诗《题黄山郑潜彦昭练溪渔隐》 - - 李士瞻 - - 黄山山下练溪肥,水荐溪毛陆荐薇。白鱼供馔酒初熟,画舫移来人乍归。治家只是春蚤起,结屋更爱山重围。我欲过从访渔隐,时危常恨与心违。
  • 古诗《送长谷徐先生赴罗仙翁约炼药玉阳山房》 - - 王世贞 - - 闻君拟炼大还丹,与唱仙家行路难。空里云车骄欲堕,风前石髓健堪餐。胡髯日射黄金鼎,蜕骨天遗白玉棺。何似羃䍦藏宛若,年年春色醉长安。
  • 古诗《寄答吴宝崖·远辱诗相忆》 - - 汤右曾 - - 远辱诗相忆,深怜病未瘳。孤云天北角,寒浪海东头。寂寞仙人药,蒙茸使者裘。长怀阮公啸,逸响振林邱。
  • 古诗《送王宪使之四川》 - - 薛瑄 - - 宪使之官雪岭东,锦城楼閤倚晴空。莫辞道路三川远,正喜车书万国同。玉节自天随爽气,轺车到日振霜风。深期雅操清如水,行看香名达九重。
  • 古诗《天仙子·为许师六题像》 - - 丁澎 - - 子房状貌如好女。玉骨玲玲欲仙去。他年应傍赤松游,香一炷。丹一黍。长与白云同处住。
  • 古诗《庆建州叶守·新贵纷纷竞著鞭》 - - 刘克庄 - - 新贵纷纷竞著鞭,明公于此独恬然。未曾批敕中书考,先判天官二十年。
  • 古诗《桃源图·君不见姬周宽仁天下归》 - - 沈周 - - 君不见姬周宽仁天下归,又不见嬴秦猛德天下离。秦人避秦秦不知,人既移家秦亦移。移家去,桃源住,万树桃花塞行路。楚人吹起咸阳炬,何曾烧着桃源树。老翁尚记未焚书,诸孙尽种无租地。自衣自食自年年,扰无官府似神仙。一时落赚渔郎眼,犹怪为图与世传。...
  • 古诗《句·柳色黄金嫩》 - - 释守道 - - 柳色黄金嫩,黎花白雪香。
  • 古诗《留别林同人》 - - 查慎行 - - 结交逢老辈,再见倍相亲。开口问前事,闻声知故人。衣冠非宿昔,眠食尚精神。洪浦通潮海,毋辞惠讯频。
  • 古诗《杂题·溪涨渔家近》 - - 司空图 - - 溪涨渔家近,烟收鸟道高。松花飘可惜,睡里洒离骚。
  • 古诗《出守汝州·云木疏寒天未霜》 - - 刘挚 - - 云木疏寒天未霜,一尘清不点衣裳。白鲈南国归怀壮,黄鹄西风去路长。揽辔便看红旆转,衔杯聊共紫萸香。相思肯惜琼瑶寄,时有楼边雁北翔。
  • 古诗《闻武洛社采薪歌》 - - 黄叔璥 - - 发声一唱竞嘻呵,不解腰眉语叠何。傀儡深藏那敢出,为闻武洛采薪歌。
  • 古诗《寻阳七郎中宅即事》 - - 岑参 - - 万事信苍苍,机心久已忘。无端来出守,不是厌为郎。 雨滴芭蕉赤,霜催橘子黄。逢君开口笑,何处有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