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代诗人 > 弘历的诗 > 题王炳水村春色小卷原文及翻译赏析

题王炳水村春色小卷

朝代:清代诗人:弘历时间:2023-04-08
霁景分明浮远空,春山无雨亦濛濛。
东村西坞溪光外,绿柳红桃烟霭中。
放鸭言归小艇系,牧牛欲出野桥通。
行幐携去南巡卷,展咏翻牵思不穷。

诗人弘历资料

题王炳水村春色小卷作者弘历

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皇帝。世宗第四子。雍正十一年封和硕宝亲王。十三年八月嗣位,次年改元乾隆。 查看详情>>

弘历古诗词作品: 《独乐寺·高阁耸云红》 《静室口号·一岁之间偶一来》 《雨·彻夜问云薄》 《春·触目意訢訚》 《金山妙高台和苏轼韵》 《北郊礼成回跸御园即目成咏》 《月山·远岸高低列假山》 《命蠲缓福建各府州县钱粮诗以志事》 《留佳亭·西湖山居额留馀》 《澄虚榭·水榭额澄虚

题王炳水村春色小卷原文及翻译赏析

题王炳水村春色小卷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簇水·菱花》 - - 吴锡麒 - - 拦住疏香,一绳界处荒波窄。暝烟低护,淬镜面圆纹平帖。渐带夜深风露,淡浸全湖白。寻梦去误了幽蝶。荡短楫。记听到越歌唱罢,又隔浦吴歌接。苕溪宛在,画十二罗裙摺。似妒纤趺红透,涨满深深叶。凭偷觑,孤鹭凉肩侧。 ...
  • 古诗《王将军·大志无心守章句》 - - 方干 - - 大志无心守章句,终怀上略致殊功。保宁帝业青萍在,投弃儒书绛帐空。密雪曙连葱岭道,青松夜起柳营风。将星依旧当文座,应念愚儒命未通。
  • 古诗《代小玉家为蕃骑所虏后寄故集贤裴公相国》 - - 韩偓 - - 动天金鼓逼神州,惜别无心学坠楼。不得回眸辞傅粉,便须含泪对残秋。折钗伴妾埋青冢,半镜随郎葬杜邮。唯有此宵魂梦里,殷勤见觅凤池头。
  • 古诗《和玉峰春吟·年来愁似海波深》 - - 卫宗武 - - 年来愁似海波深,柏酒明朝试一斟。那复苏堤追胜赏,不妨楚泽效狂吟。金幡晓赐梦何在,红旆春行步莫寻。料得宫花仍似旧,应无堕珥与遗簪。
  • 古诗《宫词·银罂翠筦恰冬时》 - - 岳珂 - - 银罂翠筦恰冬时,近腊金门赐口脂。无数槐笼擎积雪,日华渐上万年枝。
  • 古诗《句·亲祠堂主鸾曾驻》 - - 高荷 - - 亲祠堂主鸾曾驻,善梦先生蝶不归。
  • 古诗《绝句·天与莲峰作幸民》 - - 彭正建 - - 天与莲峰作幸民,旧时相识几犹存。家书千里懒开眼,僦屋两间长闭门。
  • 古诗《初夏·淡霭轻飔入夏初》 - - 陆游 - - 淡霭轻飔入夏初,一窗新绿鸟相呼。出门易倦常归卧,著句难工但自娱。花径蝶闲无堕蕊,酒楼人散有空垆。闽川茶笼犹沾及,肺渴朝来顿欲苏。
  • 古诗《同幼孺惟起由琼河泛舟至义溪》 - - 徐熥 - - 寒风微雨共扬舲,无数渔歌竹外听。浦口小洲悬半月,海门孤塔涌罗星。洪涛敛势奔归峡,众水分流散入汀。三十六湾溪路转,一湾山色一重青。
  • 古诗《东洋·东溟云气接蓬莱》 - - 宋无 - - 东溟云气接蓬莱,徐福楼船此际开。应是秦皇望消息,采芝何处未归来?
  • 古诗《颂古·匙挑不上》 - - 释如本 - - 匙挑不上,箸拨不开。合掌赞言,善哉善哉。
  • 古诗《闻缙上人游清源山》 - - 王慎中 - - 高僧真避俗,为客也耽山。路向樵人得,身同锡杖閒。泉源当夏冽,藓色阅年斑。遥忆孤灯影,留光万壑间。
  • 古诗《白龙洞·小洞原非灵物藏》 - - 王纶 - - 小洞原非灵物藏,野云未许乱飞扬。终当力捲沧溟水,化作商霖雨万方。
  • 古诗《金粟寺·霜天金地散寒光》 - - 彭孙贻 - - 霜天金地散寒光,石径盘纡隐郁苍。己学道装随老衲,尚馀绮语忏慈王。縳蒲小坐时留客,煨芋空山莫裹粮。更自三衣勤净课,普门梵号共宣杨。
  • 古诗《卜算子·明月照纱窗》 - - 曹景芝 - - 明月照纱窗,可似当时景。几度思量欲见君,没处寻君影。独坐更无聊,掩上菱花镜。只为思君不见君,添我恹恹病。
  • 古诗《玉楼春·雪夜》 - - 张令仪 - - 空阶连夜风兼雪。罗纬低掩灯明灭。欲凭魂梦访天涯,茫茫一片伤心白。正自愁人眠不得。芭蕉偏向风前折。明朝些事颇相宜,泥深或少催逋客。
  • 古诗《秋风·秋风卷秋叶》 - - 宋伯仁 - - 秋风卷秋叶,秋思满秋天。骨立山如削,声低雁欲眠。客愁无暇日,农事喜丰年。说著鲈莼事,归心满钓船。
  • 古诗《鄂渚得雨·江头一夜水鸣艖》 - - 袁说友 - - 江头一夜水鸣艖,江外欢声百万家。 已报主人诗满袖,更夸使者雨随车。 支离田父烟蓑湿,辟易炎官火伞伴。 一望阿瞒狼狈地,村村刺水透针芽。
  • 古诗《比与成父别谓先行矣及再至溧阳则犹未也留数》 - - 赵蕃 - - 分携决意归先我,邂逅尚留翻挽渠。 已是常饥思稚子,更逾三月欠家书。 岁云莫矣嗟何及,归去来兮计莫如。 壮志渡江叻击楫,老怀寻壑愿巾车。
  • 古诗《佛舍见胡子有嘲》 - - 姚合 - - 明明复夜夜,胡子即成翁。 唯是真知性,不来生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