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代诗人 > 吴琏的诗 > 挽钟德刚·少小相投老大来原文及翻译赏析

挽钟德刚·少小相投老大来

朝代:明代诗人:吴琏时间:2023-04-06
少小相投老大来,薤稀朝露独徘徊。
子规啼月寒潮落,飓母号山夏木摧。
白发茝兰伤独佩,青山藜杖可谁陪。
百年有念宜欢会,各到城头紫翠堆。

诗人吴琏资料

挽钟德刚·少小相投老大来作者吴琏

吴琏,字美中。南海人。明宪宗成化二十年(一四八四)进士。授直隶含山知县。值年荒,多方赈救,作粥糜以饷流移,前后所活盈万。政暇,授生徒以《周易》。逾年,以忧去任。起后知进贤县,以守..... 查看详情>>

吴琏古诗词作品: 《珠江别意卷送冯汝清》 《送陈同府转南京户部副郎》 《闻允祯选南部主事意其怏怏诗以慰之》 《次邹邦范见寄韵》 《约邹邦范昆仲于灵州结诗社》 《寓太学久病喜李元善一至》 《题湖西别业·何处风光乐可寻》 《送杨掌科子山服阕还京》 《桢尹怀安诸儿在学偶作自遣》 《野鸟叹时郡守考较待士非礼故作

挽钟德刚·少小相投老大来原文及翻译赏析

挽钟德刚·少小相投老大来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禁直赋荷盆。拈泽堂韵》 - - 李宗城 - - 太华□□□□盆,亭亭藏在禁中园。纤根剩带宫泥湿,小盖轻承屋溜喧。不羡繁妆开玉井,犹能清馥引金樽。悠然领得濂翁趣,院里图书不尽言。
  • 古诗《和答樊山·掩冉风前竹友斜》 - - 沈曾植 - - 掩冉风前竹友斜,轻安头上箨冠佳。人间语讹水潦鹤,仙人食足山姜花。树阴敷坐日移晷,梅候曝衣尘涴纱。文殊举似普贤会,更试湖州一帖茶。
  • 古诗《李夫人·恍惚疑如在》 - - 刘克庄 - - 恍惚疑如在,缠绵爱未休。明知已仙去,犹欲出神求。
  • 古诗《潮河川·言唤白河船》 - - 汤右曾 - - 言唤白河船,复问潮河渡。出山各分流,入海会同注。
  • 古诗《喜晴·晴光耀窗纸》 - - 林端 - - 晴光耀窗纸,犹滞昨宵寒。雨霁日方水,花迟春转宽。何曾山色换,只觉鸟声欢。欲觅采芳侣,沈吟一倚阑。
  • 古诗《雨后飞来寺·白云飞尽四山清》 - - 释明颜 - - 白云飞尽四山清,叠叠重重列画屏。默念弥陀趺坐久,天花无数落空庭。
  • 古诗《春日杂兴·野性最于鱼鸟亲》 - - 方岳 - - 野性最于鱼鸟亲,自知不是世间人。生成雪壑冰崖面,收得烟蓑雨笠身。杨柳春来青眼旧,山林老去白头新。毋多感慨令君瘦,独立斜阳一欠伸。
  • 古诗《老儒·向来岁月雪萤边》 - - 刘克庄 - - 向来岁月雪萤边,老去生涯井臼前。举孝廉科非复古,给灵寿杖定何年。空蟠万卷终无用,专巧三场恐未然。犹记儿时闻绪论,白头不敢负师传。
  • 古诗《句·上就巾子头》 - - 杜捍 - - 上就巾子头,轩昂成皂盖。
  • 古诗《代挽郑恒栋联》 - - 陈澍霖 - - 先生以广交得名,抑又非田文好客;吾父因饥驱出走,合应从湘水招魂。
  • 古诗《刘德修右史去国示所和从父东溪及杨子直诗走笔次韵》 - - 楼钥 - - 东溪诗似老弥明,倾盖论诗绝点尘。笔墨为供无尽藏,江湖乞得自由身。出门远送成惆怅,无计相留更主臣。但愿皇天开老眼,不应空谷滞斯人。
  • 古诗《野泊·山村断人烟》 - - 彭孙贻 - - 山村断人烟,明月低未落。独坐望清江,夜静闻鱼跃。
  • 古诗《小游仙词·来不分明去不言》 - - 张翥 - - 来不分明去不言,红椒花露湿妆痕。巫娥已逐梦魂断,十二碧峰愁暮猿。
  • 古诗《梅·是谁曾种白玻璃》 - - 徐玑 - - 是谁曾种白玻璃,夐绝寒荒一点奇。不厌垄头千百树,最怜窗下两三枝。幽深真似离骚句,枯健犹如贾岛诗。吟到月斜浑未已,萧萧鬓影有风吹。
  • 古诗《挽五军校生联》 - - 倪星垣 - - 诸君皆黄种健儿,淮徐剽悍,燕赵悲歌,南北萃英才,当年把酒论兵,饫领快谈占大壮;我辈亦青衿学子,谊托祖刘,魂招屈宋,死生成永诀,此日临风凭吊,拼将热泪哭同人。 
  • 古诗《同太虚牡丹花下》 - - 施闰章 - - 为看青莲学士来,相逢一笑说花开。主人有酒难辞醉,消得春风是此回。
  • 古诗《青玉案·听雨》 - - 郭则沄 - - 无憀偏又黄昏雨。蕙烟冷慵添炷。梦觉罗屏秋几许。拗情难断,卷愁谁诉。心比芭蕉苦。红楼遮却摇鞭路。嫩凉夜偏孤度。依约锦云留影住。偎帘微睇,掩灯低语。忆著同听处。
  • 古诗《清平乐·小桥萦绿》 - - 周密 - - 小桥萦绿。密翠藏吟屋。千顷风烟森万玉。依约辋川韦曲。临流照影何人。悠然倚仗看云。柳色翠迷山色,泉声清和蝉声。
  • 古诗《游卧龙山·日长春老职司閒》 - - 丁谓 - - 日长春老职司閒,纵辔因寻负郭山。花气半飘青霭外,泉声多在白云间。香灯肃肃严僧事,钟梵萧萧爽客颜。坐有诗人樽有酒,擬抛城市宿禅关。
  • 古诗《竹枝歌·云外猩猩何处声》 - - 孙嵩 - - 云外猩猩何处声,终朝出没只深菁。 前有悬崖菁几里,行人到此古今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