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代诗人 > 于谦的诗 > 晓发太原·鸣驺拥道出边城原文及翻译赏析

晓发太原·鸣驺拥道出边城

朝代:明代诗人:于谦时间:2023-04-05
鸣驺拥道出边城,月澹星疏骑火明。
驿路经行三十里,漏声犹自报残更。

诗人于谦资料

晓发太原·鸣驺拥道出边城作者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 查看详情>>

于谦古诗词作品: 《暑月将自太原巡汴》 《腊月二十四夜口号》 《春风·荡漾无端入画堂》 《天门山·天门山峙近西偏》 《雨后写怀·甘雨洗尘寰》 《出塞·健儿马上吹边笳》 《题光武扳倒井》 《大风·大风振林木》 《秋晚行山西道中》 《立春日感怀·年去年来白发新

晓发太原·鸣驺拥道出边城原文及翻译赏析

晓发太原·鸣驺拥道出边城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谢蕴山中丞挽诗》 - - 赵翼 - - 久把彭殇付幻缘,斯文深契独难捐。千秋勉我垂成业,一榜推君最少年。正喜书生开府贵,曾招老友对床眠。西湖游宴浑如昨,谁料欢场即别筵。
  • 古诗《一剪梅·小生》 - - 吾邱瑞 - - 小生:细柳衔书聘故人。辞别荆城。渐近冈城。丑捧行李上:弓旌玉帛远相迎。历尽风尘。始见芳尘。
  • 古诗《李广文方水葬于东郊哭之以诗》 - - 陈恭尹 - - 一揖青郊外,从兹隔九原。及于棺下送,犹胜梦中言。避地频同旅,移家近对门。平生期许意,今日更何存。
  • 古诗《滇晓·林迥碧鸡飞》 - - 杨慎 - - 林迥碧鸡飞,花稍露欲晞。迢迢城漏寂,隐隐寺钟微。小店明灯出,残妆带月归。云津渔唱起,空翠湿蓑衣。
  • 古诗《卧龙山雨步·拾级空林上》 - - 彭孙贻 - - 拾级空林上,山多觉雨青。畏寒增旅叹,息屐感危亭。雪
  • 古诗《城隍庙联·任凭你无法无天》 - - 彭玉麟吴坤修 - - 任凭你无法无天,到今孽镜悬时,还有胆否;须知我能宽能恕,且把屠刀放下,回转头来。
  • 古诗《洞中见月·西月下岩关》 - - 罗洪先 - - 西月下岩关,流辉绝壁间。照岩分石势,穿树落衣斑。洞壑龛灯浅,楼虚斋磬閒。贪看不成寐,涧水远潺潺。
  • 古诗《禳厌·禳厌法》 - - 易静 - - 禳厌法,其理事情深。首异诸般奇异怪,或逢要日要时辰,厌法要精明。
  • 古诗《九里山·江阴障各郡》 - - 缪徵甲 - - 江阴障各郡,江海之要冲。胜国遇倭乱,忆在嘉靖中。豺狼逞荼毒,居民惧汹汹。我邑仁父母,鹤洲钱令公。登陴集义勇,斩获屡奏功。贼自无锡至,桀石来相攻。三箭贼大却,公亦中贼锋。杨吴二团长,蔽公股血红。吴死公亲祭,哭声振苍穹。翼日战华墅,蹙贼贼势穷。复合常熟寇,三千围门东。兵备王崇...
  • 古诗《送侄木甥嘉会试》 - - 李梦阳 - - 二子趋南省,同车向北燕。苦心冲雁雪,得意伫花天。合浦珠光会,丰城宝气连。谅怀鹏举志,吐胆凤楼前。
  • 古诗《吊卢殷·前贤多哭酒》 - - 孟郊 - - 前贤多哭酒,哭酒免哭心。后贤试衔之,哀至无不深。少年哭酒时,白发亦已侵。老年哭酒时,声韵随生沈。寄言哭酒宾,勿作登封音。登封徒放声,天地竟难寻。
  • 古诗《题王仲高林泉小像》 - - 德祥 - - 家有青箱学,流传子又孙。诗曾留竹里,梦不到槐根。岁月饶双鬓,溪山付一樽。老怀无所系,时得访沙门。
  • 古诗《华滋馆·竹素园中翰墨筵》 - - 乾隆 - - 竹素园中翰墨筵,优游良觉沃心田。偶来便尔忘归去,满目生机总静妍。
  • 古诗《读书·勿谓微言久绝弦》 - - 曾几 - - 勿谓微言久绝弦,六经正用此心传。假令坏壁无馀烬,日月堂堂故丽天。
  • 古诗《送小师心印游方》 - - 释可湘 - - 自从落脚出娘胎,一印何曾打失来。满目春山春水绿,重重绵缝为谁开。
  • 古诗《题大梵院小轩》 - - 洪朋 - - 小轩含法界,万物眼中齐。江拥龙沙起,天笼鹤岭低。地偏人益少,林迥鸟能啼。败叶随风尽,登临思却迷。
  • 古诗《京师寓廨·寂寞过芳时》 - - 高启 - - 寂寞过芳时,幽怀只自知。 袖无投相刺,箧有寄僧诗。 鼠迹尘凝帐,蛙声雨到池。 疏慵堪置散,不敢怨名卑。
  • 古诗《拟咏怀诗·横石三五片》 - - 庾信 - - 横石三五片。长松一两株。对君俗人眼。真兴理当无。野老披荷叶。家童扫栗跗。竹林千户封。甘橘万头奴。君见愚公谷。真言此谷愚。
  • 古诗《怀华山隐者》 - - 刘昭禹 - - 先生入太华,杳杳绝良音。秋梦有时见,孤云无处寻。 神清峰顶立,衣冷瀑边吟。应笑干名者,六街尘土深。
  • 古诗《送李道士归南岳》 - - 张乔 - - 千峰隔湘水,迢递挂帆归。扫月眠苍壁,和云著褐衣。 洞虚悬溜滴,径狭长松围。只恐相寻日,人间旧识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