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代诗人 > 孔天胤的诗 > 夜坐·寥寥郡斋夕原文及翻译赏析

夜坐·寥寥郡斋夕

朝代:明代诗人:孔天胤时间:2023-04-06
寥寥郡斋夕,悄悄客心幽。
露气因风发,花阴带月流。
城高闻鼓角,地爽识边州。
去国怀多旷,兼兹永夜愁。

诗人孔天胤资料

夜坐·寥寥郡斋夕作者孔天胤

孔天胤(1505-1581),字汝阳,号文谷子,又称管涔山人,死后门人称文靖先生。汾州文同里百金堡人。祖父是晋的政仪宾(今说女婿),父亲孔雄骏是庆成王府的仪宾,被封为奉训大夫。孔天胤出生名门高贵,从小聪颖过人,嘉..... 查看详情>>

孔天胤古诗词作品: 《国清寺·寥寥人境外》 《《送秋渠出巡》 《送秋渠出巡·方此惊春驶》 《夜坐·寥寥郡斋夕》 《石梁·神岭划如辟》 《寒食放吏斋居悄然》 《夏夜永嘉馆》 《石梁·神岭划如辟》 《国清寺·寥寥人境外》 《秋怀·木落雁南渡

夜坐·寥寥郡斋夕原文及翻译赏析

夜坐·寥寥郡斋夕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舞霓裳·看取他邦尽臣邻》 - - 梁辰鱼 - - 看取他邦尽臣邻。尽臣邻。管取边疆尽尊亲。尽尊亲。外:吾王莫听奸臣谮。只恐萧墙变起祸临身。先下丑:笑老朽不知安分。休错认。缕缕秋霜遍衰鬓。
  • 古诗《书裴伯谦河海昆崙录后》 - - 杨圻 - - 羌村一宿抱愁眠,万仞高山梦不前。扶上雕鞍出门去,天山残月雪连天。
  • 古诗《雪中蒲庵和尚过访》 - - 吴绮 - - 雪里无行迹,闻君扣荜门。笠敧幽桂影,衲重老梅痕。得得知犹在,悠悠复几存。临江有片石,归计好重论。
  • 古诗《咏史·贾生》 - - 陈普 - - 衣绨英主首祠汾,他日燕齐尽羡门。玉漏声中闻底事,反将前席待新垣。
  • 古诗《春联·商女不知亡国恨》 - - 待考 - - 商女不知亡国恨;微官敢有济时心。
  • 古诗《挽蒋士铨联·青衫一别囊琴碎》 - - 吴嵩梁 - - 青衫一别囊琴碎;白马重来酒盏空。
  • 古诗《席上送朱主客得萧春青西四字》 - - 宗臣 - - 朔雪尊前乱,西风马上骄。胡笳中夜起,不似广陵箫。
  • 古诗《和王一柱韵·壮士怀忠烈》 - - 刘璟 - - 壮士怀忠烈,何曾惜别离。甘心苏武节,酷意李陵诗。白刃摧强敌,黄金赠故知。一成还报主,钟鼎永相期。
  • 古诗《四时折杨柳歌》 - - 于慎行 - - 芙蓉散朱华,吐艳为谁芳,不采当柰何。折杨柳,不畏秋浦空,愿得在欢手。
  • 古诗《秋兰香·未老金茎》 - - 陈亮 - - 未老金茎,些子正气,东篱淡伫齐芳。分头添样白,同菊几般黄。向闲处须一一排行。浅深饶间新妆。那陶令,漉他谁酒,趁醒消详。况是此花开后,便蝶乱无花,管甚蜂忙。你从今采却蜜成房。秋英诚商量。多少为谁,甜得清凉。待说破,长生真诀,要饱风霜。...
  • 古诗《采桑子·十年前是尊前客》 - - 欧阳修 - -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 古诗《雨中简曹生·无数垂杨绾别离》 - - 陈廷敬 - - 无数垂杨绾别离,春风春雨又归迟。暮鸦栖断黄昏树,正是平沙落雁时。
  • 古诗《群玉五咏·赤松庵》 - - 李弥逊 - - 留侯帷幄勋,平勃未足数。晚从赤松君,雅志在轻举。公今卜真游,百蕴未一吐。古来贤达人,不必同出处。那知无心云,解作及时雨。
  • 古诗《明堂庆成·仲辛肆事展明堂》 - - 任希夷 - - 仲辛肆事展明堂,磬管锵鸣更令芳。苍璧肃陈勤圣主,二觞嘉荐属储皇。云车天上纷纷下,月鉴庭中穆穆光。八举亲祠俱响答,吾皇诚意感穹苍。
  • 古诗《袁起岩侍郎采予无尽意诗语以一段奇为净相别室扁榜有诗次韵》 - - 许及之 - - 一段奇中无尽意,西湖风月契三生。只今扁榜成佳话,它日寻诗有旧盟。得失鸡虫何日了,去来凫雁逐时更。痴儿尚欠梅花句,已拟长歌出塞行。
  • 古诗《登夔州城楼》 - - 李复 - - 夔州城高楼崔嵬,浮空绕槛云徘徊。 百川东会大江出,群山中断三峡开。 关塞最与荆楚近,舟帆远自吴越来。 雄心乘险争割据,功业俯仰归尘埃。
  • 古诗《宣城驿中送建康倅赵纯中》 - - 王之道 - - 芍药飘零雨洗春,江城柳色静无尘。 扁舟未果寻归路,小驿那堪送故人。 万里云天心共远,一龛灯火话相亲。 因风无惜霑余馥,我亦贫儿望富邻。
  • 古诗《山居戏题·病起清羸不自持》 - - 陆游 - - 病起清羸不自持,年光都上鬓边丝。 昏昏雨细梅黄後,漫漫秧青水满时。 曲几方床娱永日,矮冠高屐骇群儿。 客来莫笑狂颠甚,此处那容世俗知。
  • 古诗《巫山一段云·隐见溪流转》 - - 李齐贤 - - 隐见溪流转,纵横野垅分。隔林人语远堪闻。村径绿如裙。 鸢集蜈山树,鸦投鹄岭云。来牛去马更纷纷。城郭日初曛。
  • 古诗《越歌·恋郎思郎非一朝》 - - 宋濂 - - 恋郎思郎非一朝,好似并州花剪刀。 一股在南一股北,几时裁得合欢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