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代诗人 > 王之道的诗 > 朝中措·和张文伯芍药原文及翻译赏析

朝中措·和张文伯芍药

朝代:宋代诗人:王之道时间:2023-04-05
老穷无赖事成丛。
短发自髼松。
坐想帝城当日,万花绣出天宫。
几时临赋,深浮绿蚁,缓唱黄钟。
莫获追陪胜赏,虚烦恼乱衰翁。

诗人王之道资料

朝中措·和张文伯芍药作者王之道

王之道,字彦猷,庐州濡须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 查看详情>>

王之道古诗词作品: 《立春示儿·朝来何所喜》 《定慧院海棠追和东超呈虞季然陈德夫》 《过含山邮亭和子厚弟壁间韵》 《过水南题范谏议书室》 《对雪和子厚弟》 《和梁宏父·时来谈笑取侯封》 《次韵刘春卿书怀》 《中秋玩月·一樽芳酒起觉烟》 《魏道弼父挽词代曾子修》 《千秋岁·彦时教授兄生日

朝中措·和张文伯芍药原文及翻译赏析

朝中措·和张文伯芍药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次成甫兄题东溪集䪨》 - - 赵显命 - - 千载眉山文藻宅,坡公去后更谁传。吾家少弟操戈入,绰约冰肌换夺仙。
  • 古诗《池上夜坐观荷》 - - 杨圻 - - 搜凉入松际,高枕一蝉鸣。睡里得诗句,觉来闻雨声。荷香侵晓重,灯色到秋明。听尽采莲曲,山头星月生。
  • 古诗《哭馀之张教授》 - - 方凤 - - 吾怜张仲蔚,青草少人行。晓帐萤犹湿,空山鹤自惊。徒馀八斗望,谁筑五言城。莽莽孤村外,王孙挂剑情。
  • 古诗《腊月初三夜盲风虐雪晓起风止积雪盈尺》 - - 陈三立 - - 抬山风力雪崩豗,蹴踏声酣万马来。拥被魂痕为破碎,倚窗灯焰自低摧。弃遗命已成孤注,偃蹇天留拨死灰。剩对画图铺绢素,寒光层叠写楼台。
  • 古诗《象峰扫松送林进士诚》 - - 张泰 - - 十年书剑五云游,旅梦时常绕故丘。天上朝回龙阙晓,越南归去象峰秋。松门月静藤花老,石径薰风荔子稠。此去仙翁访亲旧,相逢情话拟消忧。
  • 古诗《临封八景·猿岭飞泉》 - - 陈鸿 - - □空一水溅长天,瀑出谽谺滚石泉。岭表泻来声欲冷,岩头抛去夜轻圆。千鲸鳞甲飞秋水,万马奔腾跃锦川。回首洞龙还吸海,翻涛喷雨出油然。
  • 古诗《谢董元达·鄱阳董元达》 - - 徐积 - - 鄱阳董元达,七叩樵夫门。新菹乏三韭,浊酒欠一樽。名言有馀理,老怀思共论。今日复一来,刮我两眼昏。
  • 古诗《洵美濒行携歌姬过山中言别阻雨不赴因简以诗》 - - 居节 - - 公子临行出翠鬟,新歌能解唱阳关。不嫌杜牧三觥后,生怕周郎一顾间。纨扇芙蓉隔秋水,枕屏云雨自青山。烛花影里银筝畔,谁见惊鸿向月还。
  • 古诗《九日同魏懋忠冯用韫登显灵宫玉皇阁》 - - 余继登 - - 玉皇高阁俯人寰,画栋丹梯静可攀。双阙参差连汉殿,千峰迢递接燕关。楼头秋色当杯堕,槛外晴云入座閒。松菊故园何处是,萧条三径未能还。
  • 古诗《步张杜鹃原韵》 - - 许南英 - - 贶我诗篇感不轻,高吟掉臂乐游行。西昆格调闻遗响,东野推敲见苦情。倚马定知终日试,飞鹏预卜奋云程。棉兰共话中原事,蒿目时艰议论生。
  • 古诗《冬夜遣兴·炉香散芝篆》 - - 乾隆 - - 炉香散芝篆,风寒度氍帘。物理入静观,化机协幽探。玩辞思来七,抚序讶函三。庾梅待弄珠,陶菊尚馀签。年来饶底事,吟髭疏可拈。
  • 古诗《送微上人归省天台》 - - 梅尧臣 - - 释子怀慈母,吾儒未易轻。不寻琪树去,肯向石桥行。海近云多润,山高日少晴。天恩新赐服,书字欲传名。
  • 古诗《术士求诗·自分迂疏已遁思》 - - 金履祥 - - 自分迂疏已遁思,君言造化有他奇。吾生果赴功名会,不使勋庸愧鼎彝。
  • 古诗《阅兵奏凯·阅兵二》 - - 陶安 - - 巍巍左纛领干旄,百万神兵涌怒涛。战舰际天笳鼓震,定堪江海戮鲸鳌。
  • 古诗《耒耜·古圣通物宜》 - - 梅尧臣 - - 古圣通物宜,揉斲资粒食。稼穑尽民勤,垦耕穷地力。推化本神农,维时思后稷。我老欲归田,兹器已先识。
  • 古诗《题分水关·一道泉分两道泉》 - - 盘江逋客 - - 一道泉分两道泉,层层松柏翠参天。鹧鸪声里山无数,合向谁家草阁眠。
  • 古诗《太平金柱塔联》 - - 待考 - - 趋步来,南天门,北天门,一塔横江,中流砥柱;放眼去,东梁山,西梁山,双峰排闼,半壁屏篱。
  • 古诗《入青潭口占》 - - 林占梅 - - 蒙葺萝径远,数里过桥东。罗鹊閒林叟,捞虾闹涧童。藤修篱罥绿,瓜熟架悬红。扫石客孤坐,迎眸尽化工。
  • 古诗《屏风诗·雍门冠佩肃》 - - 张鹤龄 - - 雍门冠佩肃,列禁羽林长。貔貅环细柳,龙马出长杨。莺歌逐鼓吹,花雨乱衣香。簪毫预清宴,还拟侍承光。
  • 古诗《答孙常州见忆》 - - 戴叔伦 - - 画鹢春风里,迢遥去若飞。 那能寄相忆,不并子猷归。